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日本奇迹持续30年终结 如何让中国奇迹再续2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News    时间: 14.7.2008 22:10
标题: 日本奇迹持续30年终结 如何让中国奇迹再续20年?

                            北京大学副校长 海闻 <br />
<br />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奇迹,但其实高速增长30年的例子,并不仅仅中国这一次,历史上还曾经有过日本奇迹、东亚奇迹。我们发现这些增长奇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都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增长,高速增长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相似,比如说巨额的贸易顺差。通过比较,很多人担心中国会不会步东亚和日本的后尘,在30年高速增长后也进入到缓慢增长阶段或出现危机。 <br />
<br />
我认为,中国经济可以避免东亚和日本出现的问题,在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6%~10%的速度增长。 <br />
<br />
低成本劳动力总会存在 <br />
<br />
中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从产业发展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产业。这里要廓清一个概念,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都是相对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前的很多科技密集型的产业都变成劳动密集型的了。比如现在的汽车行业,在国际上已经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一次我参观联想在北京的一个生产线,当时就有一个感觉,这条高科技的生产线跟广东一带的生产玩具的产业没有多大的区别,生产程序都是一条生产线上很多工人或技术人员。 <br />
<br />
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来看,我们现在平均不到1美元/小时,而韩国工人是每小时10美元多。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还会吸引世界上的制造业转移。现在有些人担心国际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其实,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有一些可能会转移到越南等国家,但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在20年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低成本劳动力总会存在。 <br />
<br />
另外,经济起飞阶段的完成,体现在经济结构上是服务业占主导,社会结构上绝大部分人是非农业人口,目前,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都不到10%,美国是2%,而我们目前起码还有一半农业人口。中国像一个大飞机一样,我们的跑道比别人长,我们确实起飞的时间比人长,但我们一旦起飞了,过程也比别人长。我们可以想象,农村人口何时才能下降到10%,20年够不够?我估计不够,只要中国农业人口在不断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在起飞之中。当然,中国的农村人口转移的比较慢,有我们特殊的制度原因,如土地制度在拖我们的后腿。农村的土地要改革,现代化农民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人均土地要增加。 <br />
<br />
绝无仅有的市场规模 <br />
<br />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足以支撑经济长期增长。这就是规模经济的概念,即企业的成本会随着规模而下降,比如设计某手机花了100万元成本,如果只生产一个手机的话,这个手机的成本就是100万元。如果生产两个的话每一个成本就降为50万元了,生产越多成本就越低。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们研发的某一手机需要生产100万部才能收回成本,虽然市场没那么大,但我有专利保护,别人不能生产,我每年生产20万部,5年就卖到100万部了。但问题在于目前专利的作用越来越小了。现在的手机、电脑、汽车,都是互相“抄”的,都是你追我赶,没有一款汽车可以热卖两年,因为在大家科技能力都非常强的时候,谁也没法保持垄断地位。这时候就要求企业从积累的规模,走向即时的规模。为什么欧盟国家间面临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但并没有停止整合的步伐,恨不得把能包括的国家都包括进去,因为欧洲国家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规模,否则它们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低。为什么世贸组织成立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自由贸易区?这都是在整合市场。在这一点上,中国得天独厚,我们有13亿人规模的市场,如果把外贸作为中国第一个起飞的火箭的话,未来20年中国国内市场就是经济腾飞的二级火箭。 <br />
<br />
“改革”和“开放”将继续释放发展能量 <br />
<br />
我们的体制改革还有空间。现在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源上面,我觉得现在很多不是资源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体制有时候可以把稀缺的资源变得不再稀缺。改革之前,中国人多地少,开荒种地、围海造田,可还是不够吃。现在,我们人口多了一倍,土地比那个时候肯定是减少了,我们也并没有大量进口粮食,为什么我们粮食问题解决了?其实就是一个体制的改变,原来是留着口粮以后交公粮,现在是交完公粮以后,剩下都是你的。所以,中国的体制还要改变,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更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br />
<br />
另外,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比韩日崛起时要更好。一是世界更加开放,成立了世贸组织,使得国际纠纷、国际谈判,从双边变成了多边,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增长很多。二是中国比其他的国家也更加开放。比如,韩国1998年以前几乎没有外国车,民族情绪非常强,正是因为这种不开放,使其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出现问题,因为外国的企业跟你的利益没有联系在一起,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它就可以大胆地撤资。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完蛋了。1990年,我们几个学经济的冒着风险回国来,就是要看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希望了。我专门去了天津,因为天津有开发区,有很多外商在那儿。结果发现,外商只跑了两家,因为跑不掉。它的厂房、机器都在这儿,所以外资不会成为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它跟你一起在承担风险。 <br />
<br />
危机与应对 <br />
<br />
现在第一个挑战就是怎样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每一个国家都有宏观经济的波动。但是我们的情况更加严重和复杂,原因是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多来自于政府,而不是来自于民间的企业。比如很多地方“十一五”规划是非常相似的,基本上跟中央的精神雷同。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全国都发展高科技;中央说发展金融产业,全国都开始发展金融业……有一段时间,每个省都发展汽车业,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全国搞汽车的国家。这样有两个后果,第一可能是投资过热;再一个就是容易导致政府调控过度。 <br />
<br />
第二个挑战就是怎样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兼并浪潮。我们看到康柏和惠普合并,波音和麦道合并……它们就是在寻求大规模,目标是全球竞争优势。反过来再看我们的企业就觉得担心,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每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一个企业又涉及很多行业。一次企业家开会,有一个政府官员说要向海尔学习,走向世界。我说海尔不是我们的方向,海尔的冰箱占世界市场多少份额?海尔生产一万多种产品,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不可撼动的产品。所以说,民营企业现在要放开眼光,追求规模的一种途径就是联合或者兼并,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br />
<br />
当然,还要处理好贫富差距、医疗、教育等问题,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挑战。 <br />
<br />
应对挑战,一要坚持改革。首先,国有企业要坚持改革。从长远来看,中国最终要靠民营企业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国企从机制上、从国际竞争的位置上,没有前途。其次,改革财政体制。现在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是跟财政体制相关的。比如,为什么地方政府有发展企业的动力?因为我们地方政府75%的收入来自企业税收。所以企业多,政府收入就多。反观美国地方政府,其90%的税收来自非生产领域,如消费税、房产税等,所以地方政府不需要太多企业。 <br />
<br />
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市场。我曾看到电视上一个国资委的官员说,如果猪肉归我管,就不会涨价。我当时非常惊讶,如果猪肉变成国有企业生产了,价格是不会涨,猪肉也就不够了。去年老百姓对房地产价格不满意,主管部门就规定70%的房子不能超过90平方米。据说是根据中国的土地和人口计算出来的。这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吗? <br />
<br />
三要调整理念和心态。现代化的社会,包括理念的进步,要改变小农心态。市场经济就是分工交换,无论什么都自己生产并非是最光荣的事情。要避免重商主义泛滥,抛弃仍有一定市场的“均贫富”观念,更好的选择不是消灭差别,关键是消灭贫困。另外,处理国际关系很重要,不要轻易把自己放在矛盾的中心,最重要的是,要让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让它们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对其是有好处的,而不是威胁。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能只讲道理,比如,当年中国争取最惠国待遇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到美国采购去了,这点很重要、很管用。与其以后有大量摩擦,不如我们花点钱,不让美国的政客有机会煽动本国民众。 <br />
<br />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在中国百城(大连)经济发展世纪行大型公益学习演讲节选<br />
<br />

                                                        <br>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