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我的前半生--溥仪
[打印本页]
作者:
言子
时间:
28.9.2003 21:17
不知道大家是否感兴趣,先贴一下啦。<br><br><br><br><br>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br><br> 公元一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br>府。我的祖父奕讠瞏,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谥法“贤”,<br>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br>早殇,第二子载
________.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8.9.2003 21:17 上传
作者:
言子
时间:
28.9.2003 21:18
<br><br> 二 外祖父荣禄<br><br> 醇贤亲王有四位“福晋”[注],生了七子三女。他去世时,遗下三子一女,最<br>长的是第五子,即我的父亲载沣,那年八岁,承袭了王爵。我的两个叔父,五岁的<br>载洵和三岁的载涛,同时晋封为公爵。我家从此又开始蒙受着新的“恩光福禄”。<br>然而,醇王府这最后十几年的恩光福禄,比过去的几十年掺和着更多的中国人民的<br>苦难与耻辱,也同样的和慈禧这个名字不能分开。<br> 一件大事是慈禧给我父亲母亲指婚。这次的“恩光”也可以说是戊戌政变和庚<br>子事件的一件产物。首先,这是对于戊戌政变中给她立下大功的忠臣荣禄的恩典。<br>我外祖父荣禄是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咸丰年间做过户部银库员外郎,因为贪污<br>几乎被肃顺杀了头。不知他用什么方法摆脱了这次厄运,又花钱买得候补道员的衔。<br>这种做法就是清末广泛推行的“捐班”,是与“科举”同样合法的出身。同治初年,<br>我祖父建立神机营(使用火器的皇家军队),荣禄被派去当差,做过翼长和总兵,<br>经过一番累迁,由大学士文祥推荐授工部侍郎,以后又做过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br>初年,升到工部尚书。后来因为被告发贪污受贿,革职降级调出北京。甲午战争这<br>年,恭亲王出办军务,荣禄借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的机会,钻营到恭亲王身边,得<br>到了恭亲王的信赖。甲午战后他推荐袁世凯练新军时,已经当上了兵部尚书。他这<br>时已远比从前老练,善于看准关节,特别肯在总管太监李莲英跟前花银子,因此渐<br>渐改变了慈禧太后对他的印象。他回到北京的第二年,得到了一件复查慈禧陵寝工<br>程雨损的差使。这个工程先经一个大臣检查过,报称修缮费需银三十万。据说这位<br>大臣因为工程原由醇亲王奕囗生前监工督办,不便低估原工程的质量,所以损毁情<br>形也报得不太严重。但荣禄另是一个做法。他摸准了太后的心理,把损毁程度夸张<br>了一番,修缮费报了一百五十万两。结果太后把那位大臣骂了一通,对已死的醇亲<br>王的忠心也发生了疑问,而对荣禄却有了进一步的赏识。<br> 荣禄有了李莲英这个好朋友,加上他的妻子很会讨好太后,常被召进宫去陪伴<br>太后聊天,所以他对慈禧的心理越摸越熟。他知道慈禧光绪母子不和的内情,也深<br>知这场不和对自己前途的关系,当然他更愿意在这场内江中给慈禧出主意。在光绪<br>皇帝发出变法维新的各种上谕时,那些被罢黜和担心被挤掉位置的人只知哭哭啼啼,<br>而他早已给慈禧安排好计策。当时有人把皇帝太后身边这两派势力称为帝党和后党。<br>荣禄是当权派后党的头脑,翁同和是没有实权的帝党的头脑。维新派之能够和皇帝<br>接触上,是由于翁同和对康有为的推荐,慈禧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策,先强逼着光<br>绪叫他的老师翁同和退休回了家。据说,翁同和行前荣禄还握着他的手挥泪问他:<br>“您怎么把皇帝给得罪了?”翁同和离开北京不多天,荣禄就走马上任,做了文渊<br>阁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位居首辅,统辖近畿三军。荣禄得到了这个职位<br>后,本想接着用六部九卿联名上疏的办法,废掉光绪,由太后恢复听政,但因甲午<br>战败之后,当权派受到各方指责,有人很怕这一举动会引起民愤,不敢附议,只得<br>作罢。但是荣禄的愿望终于在戊戌政变时乘机达到了。这件事的经过,据说是这样:<br>先是荣禄定计要在太后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时实行政变。光绪知道了这个消息,<br>秘密通知维新派设法营救。维新派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br>身上,结果反而断送了光绪。在举国以谈维新为时髦的时候,袁世凯曾参加过维新<br>人士的团体“强学会”,翁同和革职返乡路过天津时,袁世凯还向他表示过同情,<br>并且申述了对皇帝的无限忠诚。因此,维新派对他抱有很大幻想,建议光绪加以笼<br>络。光绪召见了他,破格升他为兵部侍郎,专司练兵事务,然后维新派谭嗣同[注]<br>又私下到他的寓所,说出了维新派的计划:在慈禧和光绪阅兵时,实行兵谏,诛杀<br>荣禄,软禁慈禧,拥戴光绪。袁世凯听了,慷慨激昂,一口承担,说:“杀荣禄像<br>杀一条狗似的那么容易!”谭嗣同有意试探地说:“你要不干也行,向西太后那边<br>告发了,也有荣华富贵。”他立刻瞪了眼:“瞧你把我袁世凯看成了什么人!”可<br>是他送走了谭嗣同,当天就奔回天津,向他的上司荣禄作了全盘报告。荣禄得讯,<br>连忙乘火车北上,在丰台下车直奔颐和园,告诉了慈禧。结果,光绪被幽禁,谭嗣<br>同等六位维新派人士被杀,康有为逃到日本,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而我的外祖父,<br>正如梁启超说的,是“身兼将相,权倾举朝”。《清史稿》里也说是“得太后信杖<br>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细巨,常待一言决焉”。<br> <br><br> 在庚子那年,慈禧利用义和团杀洋人,又利用洋人杀义和团的一场大灾难中,<br>荣禄对慈禧太后的忠诚,有了进一步表现。慈禧在政变后曾散布过光绪病重消息,<br>以便除掉光绪。这个阴谋不料被人发觉了,后来闹到洋人出面要给光绪看病,慈禧<br>不敢惹洋人,只好让洋人看了病。此计不成,她又想出先为同治立嗣再除光绪的办<br>法。她选的皇储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亻隽,根据荣禄的主意,到元旦这天,请各国<br>公使来道贺,以示对这件举动的支持。可是李鸿章的这次外交没办成功,公使们拒<br>绝了。这件事情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了,不是公使们对慈禧的为人有什么不满,而<br>是英法美日各国公使不喜欢那些亲近帝俄的后党势力过分得势。当然,慈禧太后从<br>上台那天起就没敢惹过洋人。洋人杀了中国百姓,抢了中国的财宝,这些问题对她<br>还不大,但洋人保护了康有为,又反对废光绪和立皇储,直接表示反对她的统治,<br>这是她最忍受不了的。荣禄劝告她,无论如何不能惹恼洋人,事情只能慢慢商量,<br>关于溥亻隽的名分,不要弄得太明显。《清史稿》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患外人为<br>梗,用荣禄言,改称大阿哥。”慈禧听从了荣禄的意见,可是溥亻隽的父亲载漪因<br>为想让儿子当上皇帝,伙同一批王公大臣如刚毅、徐桐等人给慈禧出了另一个主意,<br>利用反对洋人的义和团,给洋人压力,以收两败俱伤之效。义和团的问题,这时是<br>清廷最头痛的问题。在洋人教会的欺凌压榨之下,各地人民不但受不到朝廷的保护,<br>反而受到洋人和朝廷的联合镇压,因此自发地爆发了武装斗争,各地都办起了义和<br>团,提出灭洋口号。义和团经过不断的斗争,这时已形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朝<br>廷里几次派去军队镇压,都被他们打得丢盔曳甲。对团民是“剿”是“抚”,成了<br>慈禧举棋不定的问题。载漪和大学士刚毅为首的一批王公大臣主张“抚”,先利用<br>它把干涉废立的洋人赶出去再说。兵部尚书徐用仪和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br>等人坚决反对这种办法,认为利用团民去反对洋人必定大祸临门,所以主张“剿”。<br>两派意见正相持不下,一件未经甄别的紧急情报让慈禧下了决心。这个情报把洋人<br>在各地的暴行解释为想逼慈禧归政于光绪。慈禧大怒,立刻下诏“宣抚”团民,下<br>令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兵营,发出内帑赏给团民,悬出赏格买洋人的脑袋。为了表<br>示决心,她把主“剿”的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砍了头。后来,东交民巷没有攻<br>下,大沽炮台和天津城却先后失守,联军打向北京来了。慈禧这时又拿出了另一手,<br>暗中向洋人打招呼,在炮火连天中派人到东交民巷去联络。北京失陷,她逃到西安,<br>为了进一步表示和洋人作对的原来不是她,她又下令把主“抚”的刚毅、徐桐等一<br>批大臣杀了头。在这一场翻云覆雨中,荣禄尽可能不使自己卷入旋涡。他顺从地看<br>慈禧的颜色行事,不忤逆慈禧的意思,同时,他也给慈禧准备着“后路”。他承旨<br>调遣军队进攻东交民巷外国兵营,却又不给军队发炮弹,而且暗地还给外国兵营送<br>水果,表示慰问。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出走,他授计负责议和的李鸿章和奕劻,<br>在谈判中掌握一条原则:只要不追究慈禧的责任,不让慈禧归政,一切条件都可答<br>应。就这样,签订了赔款连利息近十亿两亿、让外国军队驻兵京城的辛丑条约。荣<br>禄办了这件事,到了西安,“宠礼有加,赏黄马褂[注]。双眼花翎[注]紫貂,随扈<br>还京,加太子太保[注],转文华殿大学士”——除了《清史稿》里这些记载外,另<br>外值得一说的,就是西太后为荣禄的女儿“指婚”,嫁与醇亲王载沣为福晋。<br> 关于我父母亲这段姻缘,后来听到家里的老人们说起,西太后的用意是很深的。<br>原来政变以后,西太后对醇王府颇为猜疑。据说在我祖父园寝(墓地)上有棵白果<br>树,长得非常高大,不知是谁在太后面前说,醇王府出了皇帝,是由于醇王坟地上<br>有棵白果树,“白”和“王”连起来不就是个“皇”字吗?慈禧听了,立即叫人到<br>妙高峰把白果树砍掉了。引起她猜疑的其实不仅是白果树,更重要的是洋人对于光<br>绪和光绪兄弟的兴趣。庚子事件前,她就觉得可怕的洋人有点倾心于光绪,对她却<br>是不太客气。庚子后,联军统帅瓦德西提出,要皇帝的兄弟做代表,去德国为克林<br>德公使被杀事道歉。父亲到德国后,受到了德国皇室的隆重礼遇,这也使慈禧大感<br>不安,加深了她心里的疑忌:洋人对光绪兄弟的重视,这是比维新派康有为更叫她<br>担心的一件事。为消除这个隐患,她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是把荣禄和醇王府撮合成<br>为亲家。西太后就是这样一个人,凡是她感到对自己有一丝一毫不安全的地方,她<br>都要仔细加以考虑和果断处理,她在庚子逃亡之前,还不忘叫人把珍妃推到井里淹<br>死,又何尝不是怕留后患而下的毒手?维护自己的统治,才是她考虑一切的根据。<br>就这样,我父亲于光绪二十七年在德国赔了礼回来,在开封迎上回京的銮驾,奏复<br>了一番在德国受到的种种“礼遇”,十一月随驾走到保定,就奉到了“指婚”的懿<br>旨。
作者:
言子
时间:
28.9.2003 21:20
<br><br> 三 慈禧太后的决定<br><br> 庚子后,载漪被列为祸首之一,发配新疆充军,他的儿子也失去了大阿哥的名<br>号。此后七年间没有公开提起过废立的事。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西太后在颐和园渡<br>过了她的七十四岁生日,患了痢疾,卧病的第十天,突然做出了立嗣的决定。跟着,<br>光绪和慈禧就在两天中相继去世。我父亲这几天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br><br> 十九日。上朝。致庆邸急函一件……<br> 二十日。上疾大渐。上朝。奉旨派载沣恭代批折,钦此。<br> 庆王到京,午刻同诣000仪鸾殿面承召见,钦奉懿旨:醇亲王载沣著授为<br> 摄政王,钦此。又面承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0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br> 书房读书,钦此。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br> 再辞,钦遵于申刻由府携溥0入宫。又蒙召见,告知已将溥0交在00皇后宫<br> 中教养,钦此。即谨退出,往谒庆邸。<br> 二十一日。癸酉百刻,小臣载沣跪闻皇上崩于瀛台。亥刻,小臣同庆王、<br> 世相、鹿协揆、张相、袁尚书、增大臣崇诣福昌殿。仰蒙皇太后召见。面<br> 承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钦此。又面承懿旨:<br> 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br> 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教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br> 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挑。<br> 钦此。又面承懿旨: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br> 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br> 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钦此。是日住于西苑军机处。<br><br> 这段日记,我从西太后宣布自己的决定的头一天,即十九日抄起,是因为十九<br>日那句“致庆邸急函”和二十日的“庆王到京”四个字,与立嗣大有关系。这是西<br>太后为了宣布这个决定所做的必要安排之一。为了说清楚这件事,不得不从远处说<br>起。<br> 庆王就是以办理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出名的奕匡力[注]。在西太后时代,能<br>得到太后欢心就等于得到了远大前程。要想讨西太后的欢心,首先必须能随时摸得<br>着太后的心意,才能做到投其所好。荣禄贿赂太监李莲英,让太太陪伴太后游乐,<br>得到不少最好最快的情报,因此他的奉承和孝敬,总比别人更让太后称心满意。如<br>果说奕劻的办法和他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奕劻在李莲英那里花了更多的银子,<br>而奕劻的女儿即著名的四格格[注]也比荣禄太太更机灵。如果西太后无意中露出了<br>她喜欢什么样的坎肩,或者嵌镶着什么饰品的鞋子,那么不出三天,那个正合心意<br>的坎肩、鞋子之类的玩艺就会出现在西太后的面前。奕劻的官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br>在西太后的赏识下,奕劻一再加官晋爵,以一个远支宗室的最低的爵位辅国将军,<br>逐步进到亲王,官职做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得到了这个左右逢源的差使,身价<br>就更加不同,无论在太后眼里和洋人的眼里,都有了特殊的地位。辛丑议和是他一<br>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他既为西太后尽了力,使她躲开了祸首的名义,<br>也让八国联军在条约上满了意。当时人们议论起王公们的政治本钱时,说某王公有<br>德国后台,某王公有日本后台……都只不过各有一国后台而已,一说到庆王,都认<br>为他的后台谁也不能比,计有八国之多。因此西太后从那以后非常看重他。光绪二<br>十九年,他进入了军机处,权力超过了其他军机大臣,年老的礼亲王的领衔不过是<br>挂个虚名。后来礼王告退,奕劻正式成了领衔军机大臣,他儿子载振也当了商部尚<br>书,父子显赫不可一世。尽管有反对他的王公们暗中搬他,御史们出面参他贪赃枉<br>法,卖官鬻爵,都无济于事,奈何他不得。有位御史弹劾他“自任军机,门庭若市,<br>细大不捐,其父子起居饮食车马衣服异常挥霍,……将私产一百二十万两送往东交<br>民巷英商汇丰银行存储”,有位御史奏称有人送他寿礼十万两,花一万二千两买了<br>一名歌妓送给他儿子。结果是一个御史被斥回原衙门,一个御史被夺了官。<br> <br><br> 西太后对奕劻是否就很满意?根据不少遗老们侧面透露的材料,只能这样说:<br>西太后后来对于奕劻是又担心又依赖,所以既动不得他,并且还要笼络他。<br> 使西太后担心的,不是贪污纳贿,而是袁世凯和奕劻的特殊关系。单从袁在奕<br>劻身上花钱的情形来看,那关系就很不平常。袁世凯的心腹朋友徐世昌后来说过:<br>庆王府里无论是生了孩子,死了人,或是过个生日等等,全由直隶总督衙门代为开<br>销。奕劻正式领军机处之前不久,有一天庆王府收到袁家送来十万两(一说二十万<br>两)白银,来人传述袁的话说:“王爷就要有不少开销,请王爷别不赏脸。”过了<br>不久,奕劻升官的消息发表了,人们大为惊讶袁世凯的未卜先知。<br> 戊戌政变后,西太后对袁世凯一方面是十分重视的,几年功夫把他由直隶按察<br>使提到直隶总督、外务部尚书,恩遇之隆,汉族大臣中过去只有曾、胡、左、李才<br>数得上。另一方面,西太后对这个统率着北洋新军并且善于投机的汉族大臣,并不<br>放心。当她听说袁世凯向贪财如命的庆王那里大量地送银子时,就警惕起来了。<br> 西太后曾经打过主意,要先把奕劻开缺。她和军机大臣瞿鸿囗露出了这个意思,<br>谁知这位进士出身后起的军机,太没阅历,竟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太。这位太太有位<br>亲戚在一家外文报馆做事,于是这个消息便辗转传到了外国记者的耳朵里,北京还<br>没有别人知道,伦敦报纸上就登出来了。英国驻北京的公使据此去找外务部,讯问<br>有无此事。西太后不但不敢承认,而且派铁良和鹿传霖追查,结果,瞿鸿囗被革了<br>职。<br> 西太后倒奕劻不成,同时因奕劻有联络外国人的用途,所以也就不再动他,但<br>对于袁世凯,她没有再犹豫。光绪三十三年,内调袁为外务部尚书,参加军机。明<br>是重用,实际是解除了他的兵权。袁世凯心里有数,不等招呼,即主动交出了北洋<br>新军的最高统帅权。<br> 西太后明白,袁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并非立时就可以解除,袁和奕劻的<br>关系也不能马上斩断。正在筹划着下一个步骤的时候,她自己病倒了,这时又忽然<br>听到这个惊人消息:袁世凯准备废掉光绪,推戴奕劻的儿子载振为皇帝。不管奕劻<br>如何会办外交和会奉承,不管袁世凯过去对她立过多大的功,也不管他们这次动手<br>的目标正是被她痛恨的光绪,这个以袁世凯为主角的阴谋,使她马上意识到了一种<br>可怕的厄运——既是爱新觉罗皇朝的厄运,也是她个人的厄运。因此她断然地做出<br>了一项决定。为了实现这个决定,她先把奕劻调开,让他去东陵查看工程,然后把<br>北洋军段祺瑞[注]的第六镇全部调出北京,开往深水,把陆军部尚书铁良统辖的第<br>一镇调进来接防。等到奕劻回来,这里一切大事已定:慈禧宣布了立我为嗣,封我<br>父亲为摄政王。但是为了继续笼络住这位有八国朋友的庆王,给了他亲王世袭罔替<br>的思荣。<br> 关于袁、庆的阴谋究竟确不确,阴谋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是我<br>有一位亲戚亲自听铁良事后说起过西太后的这次安排。铁良说,为了稳定段祺瑞的<br>第六镇北洋军,开拔之先发给了每名士兵二两银子,一套新装和两双新鞋。另外,<br>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br>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br>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br>是重病还要抄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据内务府某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死前<br>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案极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还看到他像<br>好人一样,站在屋里说话,所以当人们听到光绪病重的消息时都很惊异。更奇怪的<br>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总之光绪是死得很可疑<br>的。如果太监李长安的说法确实的话,那么更印证了袁庆确曾有过一个阴谋,而且<br>是相当周密的阴谋。<br> 还有一种传说,是西太后自知病将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绪前面,所以下了毒<br>手。这也是可能的。但是我更相信的是她在宣布我为嗣皇帝的那天,还不认为自己<br>会一病不起。光绪死后两个小时,她还授命监国摄政王:“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br>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到次日,才说:“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br>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指光绪的皇后,她的侄女那拉氏)<br>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她之所以在发现了来自袁世凯那里的危险之后,<br>或者她在确定了光绪的最后命运之后,从宗室中单单挑选了这样的一个摄政王和这<br>样一个嗣皇帝,也正是由于当时她还不认为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在她来说当了太皇<br>太后固然不便再替皇帝听政,但是在她与小皇帝之间有个听话的摄政王,一样可以<br>为所欲为。<br> 当然,她也不会认为自己老活下去。在她看来,她这个决定总算为保全爱新觉<br>罗的宝座而尽了力。她甚至会认为,这个决定之正确,就在于她选定的摄政王是光<br>绪的亲兄弟。因为按常情说,只有这样的人,才不至于上袁世凯的当。<br><br>
作者:
言子
时间:
28.9.2003 21:21
<br><br> 四 摄政王监国<br><br> 我做皇帝、我父亲做摄政王的这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br>那是我刚在毓庆宫读书不久,他第一次照章来查看功课的时候。有个太监进来禀报<br>说:“王爷来了。”老师立刻紧张起来,赶忙把书桌整理一下,并且把见王爷时该<br>做什么,指点了给我,然后告诉我站立等候。过了一会,一个头戴花翎、嘴上没胡<br>须的陌生人出现在书房门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这就是我的父亲。我按家礼给<br>他请了安,然后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书按老师的指示念起来:<br>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br>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来了。幸好我<br>的父亲原来比我还慌张,他连忙点头,声音含混地说:<br> “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书吧!”说完,又点了一阵头,然后站起来<br>走了。他在我这里一共呆了不过两分钟。<br> 从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不像老师,他没胡子,脸上没皱纹,<br>他脑后的花翎子总是跳动。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呆的时间也都不过两分<br>钟。我又知道了他说话有点结巴,明白了他的花翎子之所以跳动,是由于他一说话<br>就点头。他说话很少,除了几个“好,好,好”以外,别的话也很难听清楚。<br> 我的弟弟曾听母亲说过,辛亥那年父亲辞了摄政王位,从宫里一回来便对母亲<br>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亲被他那副轻松神气气得痛哭了一场,<br>后来告诫弟弟:“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满族语父亲)那样!”这段故事和父亲自<br>书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虽都不足以证明什么真正的“退隐”之志,<br>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那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失败的三年。<br>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br>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这场兄弟会见是<br>没有的。摄政工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劻为首的一班军机大<br>臣给拦阻住了。详情无从得知,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奕劻的一番话:“杀袁世<br>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了张之洞等人的<br>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br> 有位在内务府干过差使的“遗少”给我说过,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br>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康熙的办法是把鳌拜召来,赐给他一个座位,<br>那座位是一个只有三条好腿的椅子,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问了一下,因此构成了<br>“君前失礼”的死罪。和摄政王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是小恭亲王溥伟[注]。溥伟有<br>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奕訢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br>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一切计议停当了,结果被张之洞等人拦住了。这<br>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点是真的,这就是那时有人极力保护袁世凯,也有人企<br>图消灭袁世凯,给我父亲出谋划策的也大有人在。袁世凯在戊戌后虽然用大量银子<br>到处送礼拉拢,但毕竟还有用银子消除不了的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并不全是<br>过去的维新派和帝党人物,其中有和奕劻争地位的,有不把所有兵权拿到手誓不甘<br>休的,也有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面的。因此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br>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与后党之争,也不是什么满汉显贵之争了,<br>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以当时的亲贵内阁来说,就<br>分成庆亲王奕劻等人的一伙和公爵载泽等人的一伙。给我父亲出谋划策以及要权力<br>地位的,主要是后面这一伙。<br> 无论是哪一伙,都有一群宗室觉罗、八旗世家、汉族大臣、南北谋士;这些人<br>之间又都互有分歧,各有打算。比如载字辈的泽公,一心一意想把堂叔庆王的总揆<br>夺过来,而醇王府的兄弟们首先所瞩目的,则是袁世凯等汉人的军权。就是向英国<br>学海军的兄弟和向德国学陆军的兄弟,所好也各有不同。摄政王处于各伙人句心斗<br>角之间,一会儿听这边的话,一会儿又信另一边的主意,一会对两边全说“好,好”,<br>过一会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br> <br><br> 其中最难对付的是奕劻和载泽。奕劻在西太后死前是领衔军机,太后死后改革<br>内阁官制,他又当了内阁总理大臣,这是叫度支部尚书载泽最为忿忿不平的。载泽<br>一有机会就找摄政王,天天向摄政王揭奕劻的短。西太后既搬不倒奕劻,摄政王又<br>怎能搬得倒他?如果摄政王支持了载泽,或者摄政王自己采取了和奕劻相对立的态<br>度,奕劻只要称老辞职,躲在家里不出来,摄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脚。所以在泽公和<br>庆王间的争吵,失败的总是载泽。醇王府的人经常可以听见他和摄政王嚷:“老大<br>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摄政王总是半晌不<br>出声,最后说了一句:“好,好,明儿跟老庆再说……”到第二天,还是老样子:<br>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办事,载泽又算白费一次力气。<br> 载泽的失败,往往就是载沣的失败,奕劻的胜利,则意味着洹上垂钓[注]的袁<br>世凯的胜利。摄政王明白这个道理,也未尝不想加以抵制,可是他毫无办法。<br> 后来武昌起义的风暴袭来了,前去讨伐的清军,在满族陆军大臣荫昌的统率下,<br>作战不利,告急文书纷纷飞来。袁世凯的“军师”徐世昌看出了时机已至,就运动<br>奕劻、那桐几个军机一齐向摄政王保举袁世凯。这回摄政王自己拿主意了,向“愿<br>以身家性命’为袁做担保的那桐发了脾气,严肃地申斥了一顿。但他忘了那桐既然<br>敢出头保袁世凯,必然有恃无恐。摄政王发完了威风,那桐便告老辞职,奕劻不上<br>朝应班,前线紧急军情电报一封接一封送到摄政工面前,摄政王没了主意,只好赶<br>紧赏那桐“乘坐二人肩舆”,挽请奕劻“体念时艰”,最后乖乖地签发了谕旨:授<br>袁世凯钦差大臣节制各军并委袁的亲信冯国璋[注]、段祺瑞为两军统领。他垂头丧<br>气地回到府邸后,另一伙王公们包围了他,埋怨他先是放虎归山,这回又引狼入室。<br>他后悔起来,就请这一伙王公们出主意。这伙人说,让袁世凯出来也还可以,但要<br>限制他的兵权,不能委派他的旧部冯国璋、段祺瑞为前线军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br>有人认为冯国璋还有交情,可以保留,于是载洵贝勒也要求,用跟他有交情的姜桂<br>题来顶替段祺瑞。王公们给摄政王重新拟了电报,摄政王派人连夜把电报送到庆王<br>府,叫奕劻换发一下。庆王府回答说,庆王正歇觉,公事等明天上朝再说。第二天<br>摄政王上朝,不等他拿出这一个上谕,奕劻就告诉他,头一个上谕当夜就发出去了。<br> 我父亲并非是个完全没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为了维持皇族的统治,首先<br>把兵权抓过来。这是他那次出使德国从德国皇室学到的一条:军队一定要放在皇室<br>手里,皇族子弟要当军官。他做得更彻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而且还必须抓在自<br>己家里。在我即位后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载涛做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建立<br>皇家军队。袁世凯开缺后,他代替皇帝为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派兄弟载洵为筹<br>办海军大臣,另一个兄弟载涛管军谘处(等于参谋总部的机构),后来我这两位叔<br>叔就成了正式的海军部大臣和军谘府大臣。<br> 据说,当时我父亲曾跟王公们计议过,无论袁世凯镇压革命成功与失败,最后<br>都要消灭掉他。如果他失败了,就借口失败诛杀之,如果把革命镇压下去了,也要<br>找借口解除他的军权,然后设法除掉他。总之,军队决不留在汉人手里,尤其不能<br>留在袁世凯手里。措施的背后还有一套实际掌握全国军队的打算。假定这些打算是<br>我父亲自己想得出的,不说外界阻力,只说他实现它的才能,也和他的打算太不相<br>称了。因此,不但跟着袁世凯跑的人不满意他,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常为他摇头叹息。<br>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出使德国赴任之前,到摄政王这里请示机宜,我七叔载涛<br>陪他进宫,托付他在摄政王面前替他说一件关于禁卫军的事,大概他怕自己说还没<br>用,所以要借重一下李经迈的面子。李经迈答应了他,进殿去了。过了不大功夫,<br>在外边等候着的载涛看见李经迈又出来了,大为奇怪,料想他托付的事必定没办,<br>就问李经迈是怎么回事。李经迈苦笑着说:“王爷见了我一共就说了三句话:‘你<br>哪天来的?’我说了,他接着就问:‘你哪天走?’我刚答完,不等说下去,王爷<br>就说:‘好好,好好地干,下去吧!’——连我自己的事情都没说,怎么还能说得<br>上你的事?”<br> 我祖母患乳疮时,请中医总不见好,父亲听从了叔叔们的意见,请来了一位法<br>国医生。医生打算开刀,遭到了醇王全家的反对,只好采取敷药的办法。敷药之前,<br>医生点上了酒精灯准备给用具消毒,父亲吓坏了,忙问翻译道:<br> “这这这干么?烧老太太?”<br> 我六叔看他这样外行,在他身后对翻译直摇头咧嘴,不让翻给洋医生听。<br> 医生留下药走了。后来医生发现老太太病情毫无好转,觉得十分奇怪,就叫把<br>用过的药膏盒子拿来看看。父亲亲自把药盒都拿来了,一看,原来一律原封未动。<br>叔叔们又不禁摇头叹息一番。<br> 醇王府的大管事张文治是最爱议论“王爷”的。有一回他说,在王府附近有一<br>座小庙,供着一口井,传说那里住着一位“仙家”。“银锭桥案件”[注]败露后,<br>王爷有一次经过那个小庙,要拜一拜仙家,感谢对他的庇佑。他刚跪下去,忽然从<br>供桌后面跳出个黄鼠狼来。这件事叫巡警知道了,报了上去,于是大臣们就传说王<br>爷命大,连仙家都受不了他这一拜。张文治说完了故事就揭穿了底细,原来这是王<br>爷叫庙里人准备好的。<br> 醇王府的人在慈禧死后都喜欢自称是维新派,我父亲也不例外。提起父亲的生<br>活琐事,颇有不少反对迷信和趋向时新风气的举动。我还听人说过,“老佛爷并不<br>是反对维新的,戊戌以后办的那些事不都是光绪要办的吗?醇亲王也是位时新人物,<br>老佛爷后来不是也让他当了军机吗?”慈禧的维新和洋务,办的是什么,不必说了。<br>关于父亲的维新,我略知一些。他对那些曾被“老臣”们称为奇技淫巧的东西,倒<br>是不采取排斥的态度。醇王府是清朝第一个备汽车、装电话的王府,他们的辫子剪<br>得最早,在王公中首先穿上西服的也有他一个。但是他对于西洋事物真正的了解,<br>就以穿西服为例,可见一斑。他穿了许多天西服后,有一次很纳闷地问我杰二弟:<br>“为什么你们的衬衫那么合适,我的衬衫总是比外衣长一块呢?”经杰二弟一检查,<br>原来他一直是把衬衫放在裤子外面的,已经忍着这股别扭劲好些日子了。<br> 此外,他曾经把给祖母治病的巫婆赶出了大门,曾经把仆役们不敢碰的刺猬一<br>脚踢到沟里去,不过踢完之后,脸上却一阵煞白。他反对敬神念佛,但是逢年过节<br>烧香上供却非常认真。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五,北京的风俗把这天叫做“破五”,他<br>不许人说这两个字,并在日历的这一页上贴上红条,写上寿宇,把坚笔拉得很长。<br>杰二弟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叫长寿嘛!”<br> 为了了解摄政王监国三年的情况,我曾看过父亲那个时候的日记。在日记里没<br>找到多少材料,却发现过两类很有趣的记载。一类是属于例行事项的,如每逢立夏,<br>必“依例剪平头”,每逢立秋,则“依例因分发”;此外还有依例换什么衣服,吃<br>什么时鲜,等等。另一类,是关于天象观察的详细记载和报上登载的这类消息的摘<br>要,有时还有很用心画下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内容十分贫乏的生活,一<br>方面又有一种对天文的热烈爱好。如果他生在今天,说不定他可以学成一名天文学<br>家。但可惜的是他生在那样的社会和那样的家庭,而且从九岁起便成了皇族中的一<br>位亲王。<br><br><br>
作者:
言子
时间:
28.9.2003 21:23
<br><br> 五 亲王之家<br><br> 我一共有四位祖母,所谓醇贤亲王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并不是我的亲祖母。<br>她在我出生前十年就去世了。听说这位老太太秉性和她姊姊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墨<br>守成规,一丝不苟。同治死后,慈禧照常听戏作乐,她却不然,有一次这位祖母奉<br>召进宫看戏,坐在戏台前却闭上双眼,慈禧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连眼也不睁地说:<br>“现在是国丧,我不能看戏!”慈禧给她顶的也无可奈何。她的忌讳很多,家里人<br>在她面前说话都要特别留神,什么“完了”“死”这类字眼要用“得了”“喜”等<br>等代替。她一生拜佛,成年放生烧香,夏天不进花园,说是怕踩死蚂蚁。她对蚂蚁<br>仁慈如此,但是打起奴仆来,却毫不留情。据说醇王府一位老太监的终身不治的颜<br>面抽搐病,就是由她的一顿藤鞭打成的。<br> 她一共生了五个孩子。第一个女儿活到六岁,第一个儿子还不到两周岁,这两<br>个孩子在同治五年冬天相隔不过二十天都死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光绪,四岁离开了<br>她。光绪进宫后,她生下第三个儿子,只活了一天半。第四个男孩载洸出世后,她<br>不知怎样疼爱是好,穿少了怕冻着,吃多了怕撑着。朱门酒肉多得发臭,朱门子弟<br>常生的毛病则是消化不良。《红楼梦》里的贾府“净钱一天”是很有代表性的养生<br>之道。我祖母就很相信这个养生之道,总不肯给孩子吃饱,据说一只虾也要分成三<br>段吃,结果第四个男孩又因营养不够,不到五岁就死了。王府里的老太监牛祥曾说<br>过:“要不然怎么五爷(载沣)接了王爷呢,就是那位老福晋,疼孩子,反倒把前<br>面几位小爷给耽误了。”<br> 我父亲载沣虽非她的亲生子,但依宗法,要受她的管教。她对我父亲和叔父们<br>的饮食上的限制没有了,精神上的限制仍然没有放松。据那位牛太监说:“五爷六<br>爷在她老人家跟前连笑也要小心,如果笑出声来,就会听见老人家吆喝:笑什么?<br>没个规矩!”<br> 醇贤亲王的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很早。二侧福晋刘佳氏,即是我的亲祖母,<br>她在那拉氏祖母去世后当了家。她虽不像那拉氏祖母那样古板,却是时常处于精神<br>不正常的状态。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同样是与儿孙命运相关。这位祖母也夭折过一<br>个两岁的女儿。而使她精神最初遭受刺激以致失常的,却是由于幼子的出嗣。她一<br>共生了三个儿子,即载沣、载洵、载涛。七叔载涛从小在她自己怀里长大,到十一<br>岁这年,突然接到慈禧太后旨意,让他过继给我祖父的堂兄弟奕谟贝子为子。我祖<br>母接到这个“懿旨”,直哭得死去活来。经过这次刺激,她的精神就开始有些不正<br>常了。<br> 奕谟膝下无儿无女,得着一个过继儿子,自然非常高兴,当做生了一个儿子,<br>第三天大做弥月,广宴亲朋。这位贝子平时不大会奉承慈禧,慈禧早已不满,这次<br>看到他如此高兴,更加生气,决定不给他好气受。慈禧曾有一句“名言”:“谁叫<br>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不知道奕谟以前曾受过她什么折磨,他<br>在发牢骚时画了一张画,画面只有一只脚,影射慈禧专门胡搅,搅得家事国事一团<br>糟,并且题了一首发泄牢骚的打油诗:“老生避脚实堪哀,竭力经营避脚台,避脚<br>台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脚仍来。”不知怎的,被慈禧知道了,慈禧为了泄忿,突然<br>又下一道懿旨,让已经过继过去五年多的七叔,重新过继给我祖父的八弟钟郡王奕<br>讠合。奕漠夫妇受此打击,一同病倒。不久,奕谟寿终正寝,慈禧又故意命那个抢<br>走的儿子载涛代表太后去致祭,载涛有了这个身份,在灵前自然不能下跪。接着不<br>到半年,奕谟的老妻也气得一命呜呼。<br> 在第二次指定七叔过继的同时,慈禧还指定把六叔载洵过继出去,给我另一位<br>堂祖叔敏郡王奕志为嗣。正像漠贝子诗中所说的那样:“避脚台高三百尺,高三百<br>尺脚仍来。”刘佳氏祖母闭门家中坐,忽然又少掉了一个儿子,自然又是一个意外<br>打击。事隔不久,又来了第三件打击。我祖母刚给我父亲说好一门亲事,就接到慈<br>禧给我父亲指婚的懿旨。原来我父亲早先订了亲,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许多<br>旗人因怕洋兵而全家自杀,这门亲家也是所谓殉难的一户。我父亲随慈禧光绪在西<br>安的时候,祖母重新给他订了一门亲,而且放了“大定”,即把一个如意交给了未<br>婚的儿媳。按习俗,送荷包叫放小定,这还有伸缩余地,到了放大定,姑娘就算是<br>“婆家的人”了。放大定之后,如若男方死亡或出了什么问题,在封建礼教下就常<br>有什么望门寡或者殉节之类的悲剧出现。慈禧当然不管你双方本人以及家长是否同<br>意,她做的事,别人岂敢说话。刘佳氏祖母当时是两头害怕,怕慈禧怪罪,又怕退<br>“大定”引起女方发生意外,这就等于对太后抗旨,男女两方都是脱不了责任的。<br>尽管当时有人安慰她,说奉太后旨意去退婚不会有什么问题,她还是想不开,精神<br>失常的病患又发作了。<br> <br><br> 过了六年,她的病又大发作了一次,这就是在军机大臣送来懿旨叫送我进宫的<br>那天。我一生下来,就归祖母抚养。祖母是非常疼爱我的。听乳母说过,祖母每夜<br>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看我。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br>这样看我长到三岁,突然听说慈禧把我要到宫里去,她立即昏厥了过去。从那以后,<br>她的病就更加容易发作,这样时好时犯地一直到去世。她去世时五十九岁,即我离<br>京到天津那年。<br> 醇亲王载沣自八岁丧父,就在醇贤亲王的遗训和这样两位老人的管教下,过着<br>传统的贵族生活。他当了摄政王,享受着俸禄和采邑的供应,上有母亲管着家务,<br>下有以世袭散骑郎二品长史[注]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为他理财、酬应,有一大批护<br>卫、太监、仆妇供他役使,还有一群清客给他出谋划策以及聊天游玩。他用不着操<br>心家庭生活,也用不上什么生产知识。他和外界接触不多,除了依例行事的冠盖交<br>往,谈不到什么社会阅历。他的环境和生活就是如此。<br> 我父亲有两位福晋,生了四子七女。我的第二位母亲是辛亥以后来的,我的三<br>胞妹和异母生的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出生在民国时代。这一家人到现在,除了大妹<br>和三弟早故外,父亲殁于一九五一年年初,母亲早于一九二一年逝世。<br> 母亲和父亲是完全不同的类型。有人说旗人的姑奶奶往往比姑爷能干,或许是<br>真的。我记得我的妻子婉容和我的母亲瓜尔佳氏就比我和父亲懂得的事多,特别是<br>会享受,会买东西。据说旗人姑娘在家里能主事,能受到兄嫂辈的尊敬,是由于每<br>个姑娘都有机会选到宫里当上嫔妃(据我想,恐怕也是由于兄弟辈不是游手好闲就<br>是忙于宦务,管家理财的责任自然落在姊妹们身上,因此姑娘就比较能干些)。我<br>母亲在娘家时很受宠,慈禧也曾说过“这姑娘连我也不怕”的话。母亲花起钱来,<br>使祖母和父亲非常头痛,简直没办法。父亲的收入,不算田庄;亲王双俸和什么养<br>廉银[注]每年是五万两,到民国时代的小朝廷还是每年照付。每次俸银到手不久,<br>就被母亲花个精光。后来父亲想了很多办法,曾经和她在财物上分家,给她规定用<br>钱数目,全不生效。我父亲还用过摔家伙的办法,比如拿起条几上的瓶瓶罐罐摔在<br>地上,以示忿怒和决心。因为总摔东西未免舍不得,后来专门准备了一些摔不碎的<br>铜壶铅罐之类的东西(我弟弟见过这些“道具”),不久,这些威风也被母亲识破<br>了,结果还是父亲再拿出钱来供她花。花得我祖母对着账房送来的账条叹气流泪,<br>我父亲只好再叫管事的变卖古玩、田产。<br> 母亲也时常拿出自己贵重的陪嫁首饰去悄悄变卖。我后来才知道,她除了生活<br>享受之外,曾避着父亲,把钱用在政治活动上,通过荣禄的旧部如民国时代步兵统<br>领衙门的总兵袁得亮之流,去运动奉天的将领。这种活动,是与太妃们合谋进行的。<br>她们为了复辟的梦想,拿出过不少首饰,费了不少银子。溥杰小时候曾亲眼看见过<br>她和太妃的太监鬼鬼祟祟地商议事情,问她是什么事,她说:“现在你还小呢,将<br>来长大了,就明白我在做着什么了。”她却不知道,她和太妃们的那些财宝,都给<br>太监和袁得亮中饱了。她对她父亲的旧部有着特殊的信赖,对袁世凯也能谅解。辛<br>亥后,醇王府上下大小无不痛骂袁世凯,袁世凯称帝时,孩子们把报纸上的袁世凯<br>肖像的眼睛都抠掉了,惟独母亲另有见解:“说来说去不怪袁世凯,就怪孙文!”<br> 我的弟弟妹妹们从小并不怕祖母和父亲,而独伯母亲。佣仆自然更不用说。有<br>一天,我父亲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没有关好,问一个太监:“怎么不关好?”这<br>太监回答说:“奶奶还没回来呢,不忙关。”父亲生了气,罚他蹲在地上。一个女<br>仆说:“要是老爷子,还不把你打成稀烂!”老爷子是指母亲而言,她和慈禧一样,<br>喜欢别人把她当做男人称呼。<br> 我三岁进宫,到了十一岁才认得自己的祖母和母亲,那次她们是奉太妃之召进<br>宫的。我见了她们,觉得很生疏,一点不觉得亲切。不过我还记得祖母的眼睛总不<br>离开我,而且好像总是闪着泪光。母亲给我的印象就完全不同,我见了她的时候生<br>疏之外更加上几分惧怕。她每次见了我总爱板着脸说些官话:“皇帝要多看些祖宗<br>的圣训”,“皇帝别贪吃,皇帝的身子是圣体,皇帝要早睡早起……”现在回想起<br>来,那硬梆梆的感觉似乎还存在着,低贱出身的祖母和大学士府小姐出身的母亲,<br>流露出的人情,竟是如此的不同。<br><br><br>
作者:
倾城
时间:
5.10.2003 09:29
继续啊。
作者:
小精灵
时间:
5.10.2003 11:29
对啊,快继续啊 <!--emo&:rolleyes:--><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rolleyes.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rolleyes.gif' /><!--endemo-->
作者:
小青
时间:
5.10.2003 20:20
<!--emo&:ph34r:--><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ph34r.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ph34r.gif' /><!--endemo-->
作者:
拔剑茫然
时间:
22.10.2003 15:15
continue
作者:
oudi
时间:
22.10.2003 18:55
<!--emo&(y)--><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thumbs_up.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up.gif' /><!--endemo--> 好<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长!顶!继续!
作者:
何妨吟啸
时间:
23.10.2003 21:23
人人都说神仙好,<br>只有富贵忘不了。<br>自古多少将与相,<br>一抔黄土草没了。<br>(忘了原词,就此充数。。)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