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梦魇一般的草原 [打印本页]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06
初试锋芒--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一<br />  <br />  今天说的这片梦魇般的草原,就是河北上部,在今天的内部蒙古一带。以前每读史书,总是纳闷这块地方到底是有什么魔力,为什么杀了一茬还有一茬,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且新生势力往往还比以前的更厉害。于是,在火器发明之前的2000多年,这片草原成为中原地区土著--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的噩梦。但是,这片草原也成就了无数我们今天称为民族英雄的人,也造就了很多偶像级的人物。<br />  <br />  我们一般称呼草原游牧民族为蛮族,而农耕民族为文明。于是我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疑点,就是最初的文明民族都是怎么来的?经过考证,发现都是游牧民族变成的!数千年前,大草原上有一个民族叫做印欧民族,他们四散而奔,寻找地方定居。一部分人进入了欧洲,定居在亚平宁半岛和波罗奔尼撒半岛,形成了希腊罗马文明,另外一部分向南,进入了印度半岛,自称雅利安人,创造了印度文明。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目前没有定论,不过很有可能是陕北的黄帝一族游牧到河南定居而形成的。所以,这个蛮族,也大可不必心里马上就开始鄙视,把他们想象成心目中那种野蛮人的形象。大家八千年前是一家,不过有的定居的早,有的一直在游荡而已。 <br /><br /><br />中国的信史时代,是从周朝的共和执政开始的。周朝定都鎬京,在现在的西安附近。和这片草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周朝所在的关中,也不怎么安宁,所谓,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那要等秦穆公把西边的犬戎,南边的巴蜀都搞定了才是。当时和这片草原接壤的是赵国(所谓胡服骑射,学的就是匈奴),史书记载,赵武灵王辟地千里,破东胡,娄烦--这就是匈奴的前身。但是夺来的这些地就是样子好看,既不能种地又不能建筑,对赵国的国力并没有什么增强。好处就是锻炼了一批边防军,赵国后期就是靠李牧带领的20 万边防军,打出了赵国最后的一个军事小高潮。 <br /><br /><br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觉得六国的土地还不是很大,不足以体现自己的功业……(要说人家秦始皇才叫雄心壮志啊,始终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不知道是什么励志书培养出来的)就派了30万人向西南发展,去打云贵(这批人一个都没有回来,到了那里征服了土著就自己定居了,后人评价说,如果这30人不派出去,或许秦朝还不至于这么快灭亡);另外派了蒙恬带领30万人去打退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中国的象征,你说,要没有这片草原,咱们会有这万里长城么? <br /><br /><br />转眼,就到了汉朝,这个时候匈奴帝国趁着中国内部打的不可开交,慢慢的强大了起来,把娄烦,东胡都给兼并了。汉高祖刚刚统一天下,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亲自带领数十万军队兴冲冲的去打冒顿单于,结果被围在白登山上差点下不来,要说还是亏了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点子--这个点子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没有一本史书讲的很清楚。上不过我可以提供这些情况:1.陈平很帅,2.刘邦给了陈平很多金子,3。陈平消失了一晚上,第二天回来了,4。冒顿单于的老婆不知道吃了什么错药,对冒顿说:你是天子,汉朝也是天子,两个天子对掐,不大好,意思意思就可以啦,5。冒顿放开了包围的一角,刘邦脱逃。(我什么都没有定论哈……)<br />  <br />  这是统一的中原国家和草原游牧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老刘被打怕了,匈奴帝国,成为汉帝国最大的一块心病。(我觉得老刘如果留着韩信,让他带兵去打匈奴效果应该还不错,可惜啊可惜)刘太祖对匈奴又恨又怕,一度想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过去,结果吕后一哭二闹三上吊,说自己就这一个女儿,送出去我也不活了,老刘没辙,就找了一个宗室的女儿嫁过去,和亲的效果就差了很多。匈奴要了汉朝的这个伪公主,自然也就许诺了一个伪和平。虽然给了亲家一点面子,但是依然时不时的骚扰边境,搞的大汉朝也没有脾气。后来吕太后临朝,匈奴军臣单于给她写了一封很好玩的信,说:“我没有了老婆,你也没有丈夫,不如咱们倆凑一块乐呵乐呵?”吕太后很恼火,当即要和匈奴玩命,手下的大臣就不乐意了,心想玩命你又不亲征,还是俺们去送死,于是就说您老人家别和匈奴那帮不知道礼仪为何物的较真哈,咱们就好言安抚,度过这阵再说。吕太后想了想,好言回复说:“我已经老了,姿色都衰了,恐怕不能侍奉您了…”这个时候,匈奴帝国,这个北方草原上的狼,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br /><br /><br />后来的事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汉武帝承文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的国库,又有两位我们今天力捧的民族英雄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很不一般,很不一般。史记上说,汉武帝曾经蹲在马桶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你说,啥关系才能这么亲密?)应时出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老祖宗的家底都消耗干净,户口虚耗过半之后,匈奴终于被赶到大戈壁的北面极远的地方去了。有人说,汉武帝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此后匈奴依然很强大,时不时的骚扰边境(凡是说汉武帝之后匈奴就西迁的,请想想司马迁是为什么被欺负的),只不过不敢深入,不能再对汉帝国形成大规模攻击而已。后来匈奴内讧,呼韩邪单于来朝,投降了汉宣帝,成为了当年最辉煌的一件大事。(有一个官员因为没有提供足够的马给投降的匈奴兵,汉宣帝差点杀了他,幸好有人进柬说:为了一群投降的人而杀自己的臣子,岂不是鼓励和大汉作对?汉宣帝才作罢。由此可见看出,中国人的好面子,厚待洋人,自古已然。和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关系不大,汉宣帝不会崇匈奴吧?) <br /><br /><br />匈奴问题真正解决,要一直到汉武帝的玄孙汉元帝的时候,才彻底的被陈汤,甘延寿搞定――我顺便说一句,似乎在西汉的中期,特别流行延寿,延年当名字,韩延寿,韩延年,田延年,张延年……还都是朝廷大员,一不留神就弄混。那句很牛的话: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来自于陈汤的奏表。他们倆把匈奴的郅支单于的头带了回来,据说战斗的时候还碰到了一群罗马雇佣兵(根据史书记载,他们用标枪,密集方阵,不似中国战法,反而和罗马人很像,所以推测这群人应该是迷路的罗马远征军,被单于雇佣)——据说这群人的后裔在甘肃的某个县,真假莫辨,但是这个地方的族人确实长的和其他人不一样,有点像欧洲风格。不管怎么说,北匈奴被灭亡了,南匈奴投降了,在这次长达百年的汉匈之战中,汉朝,文明民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br /><br />话说回来,对于汉武帝和匈奴的这次较真,我是不怎么赞成的。在匈奴远居漠北,避战不就的时候,是见好就收的最佳时机。一方面,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匈奴已经不敢和汉军交战;另一方面,保留一个强大的外敌,才能让国家时时不懈怠,所谓好战者必亡,忘战者必危。有的时候,保留一个强大的对手,未必就是坏事。后代曾经有人进言说:对付匈奴,至今还没有上策,中策是像周昭王那样,把犬戎赶跑,到国境线为止,全师退敌;下策是像汉武帝那样,穷天下之物力,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从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国力;无策是象秦始皇那样,修筑万里长城,结果匈奴还没有攻,自己就灭亡了。我认为这份奏折说的很中肯。但是到底有没有上策呢?有!但是这个摸索的过程,却是漫长的。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07
泰极否来——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二 <br /><br /><br />  上次说到汉元帝彻底解决了外匈奴问题,但是别忘了,呼韩邪单于当年不是还带了一批归降的么?这批人起初被安排在塞内,后来外匈奴被打炮了,呼韩邪单于就上表请求回归故里,汉元帝当然准奏,并且还送给他中国四大美女之二的王昭君(对于王昭君能否称得上四大美女,我一直是很有疑问。赵飞燕,冯小怜等等的艳名不比王昭君差,想来她跻身四大美女,还是得力于和亲匈奴的历史意义,不过王昭君并不幸福,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的规矩,她要嫁给新单于——也就是她自己的儿子,她不愿意,请求回国,但是汉朝出于种种考虑拒绝了她的请求,让她遵循匈奴的旧俗。后来,她又生了两个孩子,孤独的葬在了大草原上。杜甫写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就是王昭君生活的真实写照)。 <br /><br /><br />中国人终于过上了没有外患的生活,不过内忧就接踵而至了。汉元帝之后,朝政日坏,外戚专权,终于发展到孺子婴的时候被王莽篡夺了天下。改年号为新。王莽可谓是千古一人的黄皇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儒生皇帝,要彻底的把孔孟周公那一套在中国试验试验。地名,官职都随着中央对古代地名考据研究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时候一年改五六次地名,搞的人无所适从。并且要把那些投降的匈奴后裔改称“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 ,改“高句丽”为“下句丽”。这下那些人就不乐意了,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战端再次开启,匈奴复叛,和汉朝几十万边防军胶着在一起,客观上也帮助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夺得天下。但是,汉匈之间的战斗,依然含含糊糊的这么打着。 <br /><br /><br />直到有一天,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出现了,对匈奴问题比卫青霍去病,陈汤甘延寿都解决的彻底,但是历史上他的名字远远逊于前者,所有说历史是公平的,也不尽然。这就是汉和帝―――的大司马大将军窦宪。想到他,我就想起了这句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燕然山勒石的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金微山之战。这是汉朝出征最远的一次战役,战果当然也最为辉煌。窦宪率领东汉的铁骑大破北匈奴主力,南匈奴俯首称臣,迁居内陆。剩下那些不愿意投降也害怕汉朝的匈奴人,开始远窜到中亚,欧洲人的噩梦终于就要来临了,在中亚休养生息之后,阿提拉单于把日耳曼人赶出了大森林,自己到匈牙利定居了下来。日耳曼蛮族没有地方住了,就去抢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于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了。-_-bb据此,有人说,被汉朝打的大败的匈奴的一小部分,到了欧洲,就导致了西罗马的灭亡,看来所谓罗马帝国,不过尔耳云云,这是彻头彻尾的YY。因为此罗马非彼罗马也。当时的西罗马已经是摇摇欲坠,日薄西山,匈奴入侵不过是启动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仅此而已。勉强可以推出,全盛时期的汉朝可以打败没落的罗马。相信这个推理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东西两大巨头没有在鼎盛时期一战定雌雄,确实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当然,也留下了很多YY空间。(有一个游戏《汉朝和罗马》就是这么YY出来的,不过显然作者是中国人,如果你在这个游戏里面选罗马,那么你只能和汉军打几仗,就要回国平叛;如果选汉朝,则可以一路征服罗马) <br /><br /><br />注:这一段文字昨天加在汉元帝时期是错误的,因为我写完之后,怎么想都觉得时间好像对不上,因为西汉王朝是前202年到公元8 年,而西罗马帝国的蛮族入侵是公元200年之后的事情,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于是,所谓汉武帝西逐匈奴论,汉元帝西逐匈奴论是错误的。而金微山战役是公元90年,匈奴窜至中亚,在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所以,综合上述的历史资料,窦宪西逐匈奴说更为可信。<br /><br /><br />但是窦宪同志不久就被宦官诛杀了,死得很不光彩,东汉王朝,在数个婴儿皇帝的治理下,江河日下,就到了三国乱世。英明神武的魏武帝曹操统一了中原之后,南匈奴单于来邺城朝见,曹操说:我们中原也不错嘛,多繁华,比你们那里好多了,我看,你就在这里住些日子吧,我给你免费办理一个京都的常驻户口……然后,曹操把匈奴部族分而治之,直接纳入中央的统治,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了。至此,汉高祖白登之围的耻辱终于彻底的洗刷干净,匈奴动辄数十万大军闯中原如入无人之境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那曾经强大如斯的匈奴帝国成为了过眼烟云,现如今只能是温顺的在中原政府的统治下做起顺民。所以从东汉和帝到晋朝八王之乱之间,虽然偶然有点羌人,乌桓之类的小蛮族在捣乱,大的趋势依然是中原为主,按照毛主席的话说:那片草原目前不是斗争的主要矛盾了。 <br /><br />曹操没有想到,后来的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把匈奴引入中原加以驯化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曹操的魏,司马炎的晋能够长治久安,象周朝,汉朝那样,有数百年的时间可以同化他们,自然是功德千秋,但是可惜,魏晋都是短命王朝,在一个白痴皇帝的统治下,晋朝爆发了八王之乱,被强势的中原政权压抑了太久的异民族们揭竿而起,纷纷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其中就包括还没有被同化的匈奴人刘渊。大家在历史书上都学过: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各自占据一方,相互攻伐。受害最大的,自然还是土著的北方汉人。羯人是从中亚迁徙过来的游牧白人,看中国的土地觉得不大适合放牧,于是提议要杀尽所有的汉人,让他们的血肉来滋养牧草,把中土变成一个大牧场。这个疯狂的想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羯人作为一个种族就被冉闵给灭绝了。据说他很像当年的项羽,武功盖世,但是由于政治思想略有不足,所以冉魏王朝就延续了3年,被鲜卑名将慕容恪所灭。慕容恪为了擒住冉闵,用铁链锁住了战马(这样即使马上的人死了,依然能够保持阵型,也就是所谓拐子马,铁浮屠的原型)。冉闵在阵中冲突整日,手刃数百鲜卑劲卒,最后力尽被擒,临死尤然骂不决口,是一条真汉子。中原乱成一团,除了长江以南的东晋还保留着中原王朝的一线血脉,北部的土著汉人已经被杀的十不存一。客观的说,如果不是冉闵以种族灭绝对种族灭绝,北方的汉人会不会绝种确实未可知也。我们目前自然是文明了,不会尊奉一个种族灭绝的人当民族英雄,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他,中国必然面临着更大的灾难。 <br /><br />五胡乱中华,是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的一次巨大的胜利,距离窦宪大破匈奴仅仅过去了200多年,待宰的羔羊就变成了盘踞中原的汉民族。如果不是天大的运气,中原文明的嫡传——腐败的东晋小朝廷亡三次国都不多。像肥水之战这样的8万对100万的胜利,只能用奇迹来形容。所谓天命,也就大抵如此吧。不过,中原文明的大部分被鲜卑族传承了下来,甚至连拓跋的姓氏都改称了“元”这个汉姓。这也让很多坚守在北方的汉人也有了当官的机会,胡人,作为少数种族,也渐渐的被汉人的制度所同化。有人渡过长江看到了北魏的景象,感叹道:今不料中原衣冠,尤胜南朝矣! <br /><br />民族融合,这是从我们现在这个角度来看的既成事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五胡乱中华是进步的,是顺应人心的。因为每次所谓的民族融合,都伴随着大量的冲突杀戮,以及生产力的大幅度倒退。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当初杀红了眼了异民族也已经融入了中原文化,所以我们大可以在当今的中国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但是,因此而抹杀隐晦当年的那段血腥的历史,我是不赞同的。事实就是事实,价值判断不能代替历史事件,事情该怎么样,就应如实的表述出来。冉闵是当时汉民族的民族英雄,慕容恪是当时鲜卑族的民族英雄,侯景是羯民族的民族英雄,后面说到岳飞,文天祥的时候,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12
大漠悲歌――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三<br /><br />  <br />  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胡乱华,南北并立,这中国乱成了一锅粥,以前的夷狄现在占据了中原,中原的土著反倒当了南蛮子。就等待什么时候能够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够回复以前大一统的中原。自然,对于塞外的千里大漠,没有多少人顾及。于是,突厥——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渐渐的在漠北草原的滋养下强大了起来。如果东西突厥能够团结对外,那么别说是南北小朝廷,就是鼎盛时期的汉唐也未必是对手,但是,突厥也犯了匈奴一样的错误——或者说是草原民族的通病 ——内讧。 <br /><br /><br />  不光是东西突厥之间,就是和中国靠近的东*突厥的各个部落之间经常打打杀杀,面和心不和,很难建立起来象农耕民族那样组织严密的大帝国。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对北朝依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历史上除了朱元璋之外,别的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这确实很奇怪,理论上说,北方的国家两面受敌,应该更难才对)。 <br /><br /><br /><br />  北周的皇帝宇文氏族虽然本来也是鲜卑蛮族,不过自从元宏改制之后,汉化的已经很彻底了,于是对待突厥也是采用中原皇帝惯用的一招——和亲。于是周宣帝的堂妹——“千金公主”——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就带着和王昭君同样的使命订婚给了突厥可汗。 <br /><br /><br />  周朝后期的宇文赞似乎对祖先的汉化政策很不满,于是骄傲的宣布:“我们鲜卑人今天站起来了!我宣布,我们国内全盘鲜卑化,所有曾经,现在,即将改姓的,都统统的再给我改回来!”皇帝一句话,下面哪敢不照搬?但是问题也来了。毕竟从北魏孝文帝到现在,鲜卑族汉化了好几代人,要重新追根溯源,谈何容易。于是我们聪明的宇文赞皇帝又想出一个妙招——赐姓。不管你以前姓什么,皇帝赐给你一个鲜卑姓,不就全都齐了?未来的隋文帝,和未来的唐高祖(唐高祖是李虎,唐太祖是李渊,这是严格按照周朝的礼节来的,现在的人都喜欢称呼刘邦,李渊为汉高祖和唐高祖,这就是误把太祖高皇帝和高祖混为一谈了),虽然是汉人,因为其地位显赫,也被赐了鲜卑姓,分别叫做普六茹坚和大野虎(哇哈哈,忍不了了,我想李虎肯定很郁闷,这鲜卑的名字跟倭国似的。如果后来唐国公没有得天下,他的儿子李渊应该叫做大野渊,孙子李世民应该叫做大野世民)。他们倆都娶了鲜卑大将独孤长信的女儿,所以,隋炀帝,唐太宗都是有胡人血统的。 <br /><br />虽然是亲戚,但是皇权面前无父子,何况是外戚。普六茹坚瞅准了一个机会,杀尽了京都的宇文氏诸王,立了一个傀儡皇帝,不久便废帝自立,是为隋朝。当朝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happy.gif当然是复旧姓,自己又可以高高兴兴的姓杨了,感觉很不错。<br />  <br />  但是别忘了,千金公主还待字闺中呢,她不光长相美妙绝伦——据说她身材象胡人一样的健美,长的大眼高鼻,很符合好莱坞的审美观,并且性格刚烈果断而又不失淑女风度。杨坚为了稳定突厥,决定赐公主杨姓,让她远嫁来稳定局势,以便于腾出手来统一南中国。千金公主真是女中豪杰,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家被一个叫做普六茹坚的家伙灭族了,但是依然忍辱负重,心理暗暗盘算,要利用自己未来的夫君——突厥沙钵略可汗起兵南下灭隋。<br />  <br />  千金公主到了突厥之后,把汉族的文化带给了大草原,教他们习得中原的语言,风俗。并且在沙钵略可汗那里大吹枕边风,大谈攻隋的好处。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沙钵略可汗禁不住软磨硬缠,下令和隋朝绝交宣战。千金公主亲自披挂出征,一举攻下隋朝边境重镇——王城。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大隋文帝啊,为了当初这么一个错误和亲的决定,所托非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隋文帝到底是隋文帝,马上猜到是自己派出去和亲的那个人出了问题,于是马上派出使节,玩命的许给突厥好处,以求暂时弥兵,然后暗地加速筹备统一中国的计划。开皇八年,隋朝大军势如破竹的越过长江天堑,灭了陈国,活捉陈后主,终于一统中原,可以着手处理北疆和突厥的关系了。 <br /><br />隋文帝派三十万大军驻守在北方边境,以示威慑,同时把陈后主叔宝那里收缴上来的奇珍异宝大批的赐给突厥和千金公主,同时加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像霍光那样不称其名以表示尊崇。此时沙钵略可汗已经死了,乃至于他的继任者叶护可汗也死了,在位的是千金公主的第三个丈夫—-都蓝可汗。眼看着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风风火火,隋朝越来越强大,突厥的可汗们却只是应付千金公主的请求,千金公主心急如焚,在隋文帝送给他的珠玉屏风上题下了一首诗: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怀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诗中包含着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亡国的悲痛,不知道宇文家族那一帮不成器的皇帝和诸侯王地下有知,看了这首诗是什么表情,一定是羞愧的无地自容了吧。<br />  <br />  这首诗传到了长安,隋文帝大为重视,知道千金公主不死,她的复仇计划会一直的进行下去,于是下定决心要除掉千金公主。于是隋朝的使节在隋文帝的授意下,总是有意无意的暗示都蓝可汗,说千金公主是故意挑拨两国关系,不安好心,并且伺机颠覆突厥政权,是潜在的反革命份子,需要警惕。都蓝可汗渐渐的对公主起了疑心,决定向隋朝求和亲。隋文帝抓住机会,说:我可以把义成公主嫁给你,不过嘛,要一样东西来换……这样东西,就是千金公主的命。都蓝可汗在权衡之后,终于,下令杀了千金公主。可惜复国大业,都付诸东流。只留下珠玉屏风上的诗供后人凭吊,红颜薄命——这句话再次得到了验证。消息到了京城,隋文帝哈哈大笑,以为心腹大患已除,北疆无忧了。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也会死在亲生儿子的手里。 <br /><br />终隋文帝之世,突厥和中原之间没有大的战斗,但是隋文帝尽挑拨离间之能事,把东*突厥帝国挑拨的四分五裂,我下面开始说下这个过程,坚持住,不要晕,我也头疼……开始的时候,隋文帝支持达头可汗,让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后来发现达头势力太大,开始支持沙钵略可汗——也就是千金公主的第一位夫君。后来都蓝可汗即位,突利可汗不服叛逃隋朝,隋文帝又赶紧张开自己的臂膀,紧紧的拥抱突利可汗,感动的说:小突啊,你能来,我们是欢迎的……你看哪块地好啊,我给你和你的部下办理中国户口,免费的……经过杨坚这么一折腾,突厥帝国绝望的持续分裂着,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元气了。试想,如果天假杨坚以永年,北拓疆土,剿灭东 *突厥都是可以企盼的事情,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中原和草原这盘复杂的博弈中,隋文帝绞尽心思布下如此精妙的局,不光自己没有福气落下致命的绝杀子,连他的儿子也没有,这样的事业和名声,只能留给千古一帝的唐朝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去做了。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19
大唐雄风――梦魇一般的草原之四<br />  <br />  本朝的毛领袖评价过隋文帝,说他治理天下的方法内蕴大祸。果然,他死了之后,大乱就开始了,因为,即位的不是别人,是文武大帝杨广。隋炀帝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所谓文过足以饰非,才具足以塞辩是也。他曾经志得意满的说:“如果这皇帝也用科举卷子考的话,你们信不信?这皇帝还是朕的!”但是这么一个天才患有严重的歇斯底里症。有天,他游玩到辽东,正好碰到高句丽去往突厥的使节,就说:明年让你们的王来这里朝见朕哈。结果可以预想,高句丽王当然不会来,他感到面子受到了很大的损伤,下达了古往今来最牛的一道调兵诏书,让全天下的兵马不拘远近,汇集涿郡。全军共计113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br />  <br />  隋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事才能,让所有的将领一旦有行动都要请示他,剥夺了将军的自主权。结果到后来隋军把城墙打出缺口都不敢进入,要请示,等上一天一夜,人家又把缺口堵上了。如是三番,贻误了战机,被高句丽大将前后包抄,隋军大败,尸体堆积如山,百万大军,就剩下几万人回来。高句丽把隋军的脑袋堆成京观,以为炫耀武功。在这里略微的感慨一下,(南京大屠杀,日本杀了中国军民30万左右,酿成了巨大的反日情结,一直到现在有增无减;满族人来了个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并且改服剃发。杀人肯定不止30万,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满情结,尽管,在各大论坛上依然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高句丽杀了当时中国青壮年的四分之一,但是现在无论网上网下都没有反韩国的情结,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果不其然也)隋炀帝依然鉴定的动员继续征讨高句丽,两面打的不亦悦乎,这边可有一个人乐坏了,那就是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上回归降的突利可汗的儿子。<br />  <br />  始毕可汗宣布独立,不再受隋朝节制。瞅了一个空档,率领几十万突厥铁骑将杨广包围在雁门长达32天之久。隋炀帝惊慌失措,绝望大哭,眼睛的都哭肿了,后来总算等到了各路勤王兵到,义成公主(是隋文帝用来引诱都蓝可汗杀掉千金公主的,想来长的也不错)也苦苦哀求,并且谎报突厥后方铁勒人叛乱,这才让中国的皇帝没有成为异族人的俘虏。杨广留下李渊同志镇守山西,李渊也不辱使命,在马邑之战(就是当年汉朝马邑之谋发生的地方,从此开始了汉匈之间大决战的序幕,时空之轮转了300多年,塞外的匈奴帝国也换成了突厥帝国)击退了东*突*厥的侵犯。<br />  <br />  隋炀帝不负众望,没多久就把天下搞的烽烟四起,李渊也蠢蠢欲动了。但是在这之前,要取得突厥的支持,否则前面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后面突厥一包抄,自己的老窝就丢了。于是李渊写信向突厥始毕可汗写信称臣,换取暂时的和平。(后人曾经因此而垢病唐朝,说是对蛮夷称臣换来的。但是我认为这除了说明李渊是枭雄之外,别的并没有任何屈辱,和后晋的儿皇帝石敬塘那样举国称臣,不可同日而语。突厥没有捞到什么实质的好处,并且后来被唐廷整的很惨)。等唐朝称帝之后,突厥终于发现上当了,于是开始支持刘武周共同对付唐廷。但是,他们的对手是古往今来最能打仗的帝王——李世民,结果自然是刘武周被剿灭,突厥受到了第一次挫折。李世民也借此机会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不久,太白金星两次在白天划过天空,便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事情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是咋回事,现在已经成了一桩糊涂案,等着什么时候挖出来某个新墓碑,翻出新文件之后,或许还能有点进展。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李渊的三个儿子死了俩,就剩一下一棵独苗,你说他还能让谁继承皇位? <br /><br />李世民的宝座还没有晤热,天灾人祸一起来了。三年蝗灾,关中大旱。继位的当月,突厥的颉利可汗又亲率大军,来攻打长安。当时长安兵少,城内惶惶,唐太宗亲自率领军队和突厥大军隔着河岸布阵扎营,李世民单骑立于军前,大呼:大唐天子召突厥可汗讲话!待颉利出现之后,李世民用鞭梢指着颉利,说:人之立世,应当以信,两国相交,亦应如此,旧日约以盟好,许结和亲。先后获我金银布帛,难以数计,今日负约,践我国土,扰我百姓,岂有人心!颉利想了想,似乎也对啊,但是口头上不服软,说:我的大军既然来了,就没有空手来的道理!李世民看到自己震住他了,就见好就收,说那给你一夜时间考虑,打呢,我奉陪。如果不打,我们重新结盟,也顺便给你点意思意思哈。颉利可汗回营,和小突利可汗一合计,想着不知道唐朝虚实,又怕自己千里袭人被抄了后路,心中就有了求和之心,第二天又试探了一下唐朝的底线(要求李世民向突厥称臣,李世民当然大怒,说那样我们就只能打,颉利也没有坚持),发现唐廷的态度很坚决,于是决定结盟。,刹那间,昨天还剑拔弩张的战场,今天充满了喜洋洋的气氛。渭水上,一夜之间,凭空冒出一座便桥,上面还扎了一个大彩楼子。李世民和颉利挽手同行,称兄道弟,很是亲热。李世民说,俺知道你们突厥那嘎达除了牛羊和草地,虾米好东西都没有,所以呢,我们大唐就赠送你们一些东西,让你们开开眼——随后送了几十箱子金银珠宝;颉利说:看兄弟您客气的,俺们这边虽然没有啥好东西,也不能白要你的东西是不是?——随后送了一些牛羊和兽皮。谁吃亏谁占便宜,一目了然,大家心照不宣而已。<br />  <br />  后来李世民对群臣说:我如果在结盟的时候,趁机在拿下喝醉的突厥众将,然后乘势进攻突厥部众,必然全胜。但是那样的话,双方兵端一开,不是能够很短时间内搞定的,现在大唐国力还不够强盛,必然会造成民不聊生,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内乱。所以,综合上述考虑呢,我就放了突厥一马 ——李世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早已把这个当作自己的奇耻大辱,想着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br /><br />李世民和年轻的唐朝同舟共济,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贞观四年,派托塔李天王——真名叫做李靖的——以山西为基地,对突厥进行了一连串的打击。李靖带领 3000人,夜袭颉利大帐,颉利以为是唐朝的倾国之兵,慌忙逃跑,一直跑到今天的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定襄落入了李靖手中。后来颉利的求和,李世民同意,但是李靖确偷偷派了一万精兵跟随在使节唐俭的身后,在颉利握着唐俭的手感慨万千,拜谢唐太宗的诚意的时候,李靖的军队已经偷偷摸摸的来了。到离营帐还有十几里地的时候,颉利终于知道有唐军过来了,就傻乎乎的问唐俭:咋有你们的兵过来了涅?唐俭刷的出了一身汗,心想这回我恐怕要成郦生了,就忽悠颉利说:哈哈,这个我知道,是李靖将军还不知道咱们结盟的时候,你等等,我这就去告诉他,说着上马就溜了。当颉利呆呆的等着使节去“解释”的功夫,唐军大至,一拥而上,杀了一万多突厥士兵,俘虏十八万多人,牛羊之类的无数-_-bb人家突厥就这么点家底子,全部拾掇光了。顺便说一句,义成公主,就是隋文帝的女儿,在这次战斗中被唐军所杀。颉利可汗仓皇逃窜,但是不久便被生擒。后来在献俘仪式上,颉利可汗在席间翩翩起舞,为太上皇李渊祝寿,这是当年汉武帝也没有完成的事业——唐太宗做到了。大唐帝国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不过颉利经过这次羞辱,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了。后来的突厥残余虽然偶有进犯,但已经不再是心腹之患,到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就彻底的烟消云散了。突厥的余部后来到了土耳其,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斩断了罗马帝国仅存的血脉——拜占廷帝国。想来也真是感叹,汉武帝决定性的狠了一把,导致几百年后西罗马的灭亡;现在唐太宗又狠了一把,导致几百年后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成了罗马帝国的催命符。<br />  <br />  不过,公平地说,唐太宗的这场胜利,没有汉武帝来的正。汉武帝是靠着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和匈奴进行了大决战,最终击溃匈奴,成就不世伟业的。但李靖利用了突厥可汗对唐朝的信任,结盟在前,大军掩杀在后,虽说是兵不厌诈,但总觉得少了点底气。改编一句孔子的话:唐太宗谲而不正,汉武帝正而不谲。果然,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汉朝国祚长久,延续了400多年,唐朝却只有不到300年的国运。嘿嘿,这慢慢的说起来就玄了,什么是天命,这就是天命。 <br /><br /><br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假结盟真进攻的传统。当年韩信用这招灭了齐国,刘邦用这招灭了项羽,这回李靖又同样灭了突厥。后人拼命的替唐太宗和李靖解释,说突厥人乃夷狄,不讲中国礼节,故而没有必要讲信义;还有说这样一举平定突厥多省心,非要搞得像汉武帝那样民不聊生才甘心吗?这些辩护不能说没有道理,并且国与国之间也确实不能迂腐的追求什么道义,真理,但是从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希望唐太宗和李卫公能够取得一场像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平原之战那样荡气回肠的胜利。那不是能够让盛唐变得更完美吗? <br /><br />文明之光――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五<br />  <br />  唐朝是中国历史的巅峰,但是升的越高,摔的必然越惨。突厥是衰亡了,大部东迁,小部分留下休养生息,后来则演变成了契丹人——这是后话,但是唐朝灭亡的种子,就从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时候种下了。这要从汉唐军队的组成差异说起。<br />  <br />  汉朝的时候,虽然也有过以夷制夷的举动,比如对西域的经营,就经常拉几个西域小国结成统一战线,攻击另外一个不肯臣服的国家。先造成这种联合的声势,然后不战屈人之兵。但是在汉朝本土的郡守和驻军,从士兵到将官都是无一例外的本国人乃至于本地人。所以只要汉朝自己不乱,外族基本上不可能构成心腹大患的。但是这个优良的传统,到了唐朝就被改变了。唐朝的军队是滚雪球式的,征服了一个蛮族,马上就在当地征兵。雪球越滚越大,臣服的外族越来越多,唐廷也越来越自信。他们逐渐都忽视了一个事实:各种各样的异族面孔在军队里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已经做到了封疆大吏。更添油加醋的是李林甫的一席话:节度使之类,还是用胡人好,思想简单又忠心。(他说这个话,其实是怕那些汉人节度使立功回来之后抢他的相位,因为唐朝有出将入相的传统)。李林甫和唐玄宗的共同“努力”,终于让雪球大到了临界点。雪崩发生了,在天宝年间。<br />  <br />  柏拉图说过:我们要密切的监视我们的附属军团,让他们不至于人数太多太强大而使得我们无法控制。(注:附属军团就是希腊在殖民地所征的兵)<br />  <br />  安史之乱,虽然是胡人引起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唐朝的内乱。虽然在肃宗和代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平定了叛乱。但是全国都被划分成为战区,割据形势亦然形成。后虽有宪宗,武宗,宣宗朝的回光返照,但大都功败垂成,徒留遗憾。黄巢和王仙芝的起义,就已经把唐廷逼到了西歧,幸亏李克用忠心不二,才得以还朝。<br />  <br />  说到李克用,多提几句。首先,李克用不是中国人,是沙陀人。沙陀本来也是契丹人的一支,后来定居在山西的北部。他的父亲是沙陀头目,叫做朱邪赤心,因为战功而被赐李姓,发誓效忠唐王朝。后来因为李克用的上司段文楚克扣军饷,被心怀怨念的士兵杀死,拥力李克用为节度使。李克用上表朝廷要求得到承认,但是唐廷的态度很坚决的派兵镇压,李克用一路败退到契丹请求庇护,直到黄巢造反,朝廷在危难的时候又想到了李克用,特准其戴罪立功。他果然不负众望,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击败了农民军,迎接唐僖宗还朝。 <br /><br />到这个时候,唐朝可谓是颜面尽失,已经奄奄一息,就等待着最后一击了。天下节度使各自为战,俨然独立小王国,天子的政令不出长安一个城。乃至于连歧王李茂贞都敢时不时的欺负唐王一下。以后的事实证明,此时唯一对唐廷还有点忠心的地方势力,就是李克用。如果此时唐天子能够充分信赖他,驾临军中,在内尽屠宦官,在外西平蜀,东征梁,北拒契丹,唐廷或许能够起死回生,开始新一个轮回,最不济,也可以像汉献帝那样,体面的禅让天下,还有一个善终。但是,末代皇帝唐昭宗连这最后的稻草也失去了。不但对李克用心怀猜忌,而且骨子里还是认为宦官可靠。到后来反而被宦官挟持,不得以求助于外兵,不求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而求助于朱温,结果自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困扰唐朝后期的宦官们和唐朝本身都一起被朱温消灭了,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期(朱温是我的故乡人,当地还有一种酒叫做“梁王玉液”,传说是朱温当年最喜欢喝的酒)。<br />  <br />  五代十国内部的关系繁复无比,在历代史书里面,只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能说清楚,即便是像二十四史里面的前五代史和后五代史这样的大作,写得都是一笔糊涂帐。在这里我们主要叙述和契丹有关系的国家和人物,尤其是后晋太祖石敬瑭。<br />  唐末两帝——唐昭宗和昭宣帝都是被朱温所弑,宣告了唐朝的灭亡,就在朱温称梁帝的同一年,契丹军队三十万越过长城,进攻后梁的边境城市云州,开始了契丹民族的中国之旅。不过,横行草原的契丹骑兵显然没有对付有城墙护卫的中国式城市的战斗经验。云州坚壁清野,闭关自守,契丹攻城不克,于是撤兵回国。李克用听说契丹的到来,带着部属前来汇合。双方结盟于境上,相约灭梁,李克用和阿保机则结为兄弟。李克用给契丹布匹数万,而契丹给沙陀马三千匹。两个强势人物达成了一项政治交易。李克用临死之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存勖继承他的遗志灭梁。李存勖说到打天下,称的上是“马上的唐太宗”,他南灭梁,北灭契丹,几乎统一了天下,随即建立了后唐,表示自己继承唐祚。虽然李克用一家也是胡人,但是由于他们对唐廷的忠心有目共睹,加上人心思唐,对朱温的行为不齿,所以这个后唐倒是被当时的人们所承认的(不像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后汉,把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牌位也放到祖庙里面YY,硬当成自己的祖先来朝拜,结果天下也不承认,他的后代也觉得没有意思,就偷偷的把牌位给撤了,还原成匈奴人的祖先)。但是李存勖即皇帝位不久,便开始信用宦官,戏子,把朝政搞的乌烟瘴气,结果两年半之后便被乱军所杀,所以要说到治天下,他只能是“马下的隋炀帝”。乱军拥立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位,史称后唐明宗。<br />  <br />  后来李嗣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李从珂,而他的姑父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掌握重兵,双方谁都不放心谁,李从珂先下手为强,派兵讨伐河东镇。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就出计让他引契丹兵为外援。此时还有一个和他“竞争”契丹的,叫做赵延寿。于是石敬瑭就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谋略,把幽云十六州——也就是赵延寿的领地,许诺给契丹,然后认耶律阿保机为干爸爸,并且每年纳贡,以此来换取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支持。有人说石敬瑭是儿皇帝,恬不知耻的管比自己小的人叫爸爸,殊不知按照辈分就该如此。我们来仔细计算一下。<br />  李克用——父子——李嗣源——翁婿——石敬瑭<br />  |<br />  |<br />  兄弟<br />  |<br />  |<br />  耶律阿保机——父子——耶律德光<br />  所以从辈分上,耶律德光是石敬瑭的叔叔,认个干爸爸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我们知道:如果自己的爸妈兄弟姐妹很多,那么可能会有年龄比自己还小的舅舅,姑姑,这一点也不奇怪,莫非这么叫就是“恬不知耻”么?<br />  <br />  把长城变成自己的内部观赏景点,这是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和突厥帝国都没有完成的梦想,被契丹人完成了。在和石敬瑭达成协议之后,契丹南下,帮助石敬瑭剿灭了李从珂,可惜了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玺啊,也在这场烈火中不知所终。并且“顺便”击败赵延寿,把幽云十六州也一并取走了。从此,长城形同虚设,游牧民族终于在汉族的地盘夺得了一席安身之地,契丹也开始慢慢转型成文明国家。不多时,耶律德光称帝,体制皆仿照中土,建国号为辽。 <br /><br />说石敬瑭是汉奸,实在是天大的冤枉。他不是没有考虑过民族大义,也经常和契丹发生摩擦,但是他深知以千疮百孔的中原,是无法和充满活力的契丹较真的。于是他对内安抚百姓,修缮甲兵;对外忍辱负重,侍奉契丹,平心而论,这段时间后晋的百姓还是幸福的。石敬瑭的儿子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之后,昏庸无比,亲近奸小,在所谓“民族大义” 的激励下,讨伐辽国,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身死国灭;更严重的是导致辽兵大举南下,中原白骨千里,生灵涂炭,辽国甚至宣布要在中原建国。眼看蒙元时期的黑暗时代就要提前来临,幸亏经过后汉太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两三代干练之材的努力,才把契丹逐出中原,压制在幽云十六州一带。其中最险的一次,发生在周世宗柴荣当政时期。刘崇为了重新建立后汉,不惜勾结契丹,几十万大军压向后周。连长乐老冯道都拦住马头,苦谏世宗不可战,只可求和。世宗说,我去打契丹和后汉,如同以石击卵,你怕什么!冯道心里已经认定世宗必败,说:就算他们是鸡蛋,皇上,难道你就一定是石头?(冯道此君,长于见风转舵,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在他这儿就破例了。五代十国这么乱,不管皇位上面坐的是谁,他的宰相是铁打的。冯道这做官的艺术,也算得是到家了,但是,这一次碰到了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柴荣,冯道失算了。柴荣胜利回师之后,冯道便失宠了。)在40天之内,柴荣不但击退契丹,顺便夺回了契丹本土的三州十七县,正当他锐意进取,要一举光复石敬瑭赠送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全境之时,突然身患疾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身亡,年仅三十九岁。可惜一代英主,神武雄略,壮志未酬而降年不永,惜乎惜乎!<br />  <br />  这段文章中,最有争议的应该是石敬瑭。他的行为虽然给后来的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他的所作所为是五代十国时期,处在他那种处境下的一个中国人能够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南宋以前的舆论,包括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对石敬瑭一直都是宽容理解的。只是后来因为南宋自己无力经营中原,又不肯自我反省,只能痛骂石敬瑭解恨。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唯什么理论来说,幽云十六州被契丹族占据,给契丹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进了后来的民族融合,为今天中华56个民族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如此云云。但是如果有的书一边骂石敬瑭是汉奸儿皇帝,一边又标榜自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那真是不知所云了。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37
三国鼎立――梦魇一般的草原之六<br />  <br />  赵匡胤弓马娴熟,文韬武略皆一时之冠,所以与秦皇汉武唐宗相并,也无有夸大之嫌疑。并且他还发明了一种新武器,叫做三节棍,一种武术套路,叫做太祖长拳。趁着柴荣新丧,手下的兵将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的从后周家的孤儿寡母那里得了皇位,是为宋太祖。很快的,他就统一了南方,开始准备着手北方事宜。<br />  <br />  其实,这段时间的辽国一直都处在内乱之中,两个皇帝接连被叛军所杀,国力衰微不堪。如果宋祖能够决定先罚伐北汉和辽国,再定南唐,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澶渊之盟,更不会有靖康之耻,二十四史中间也会少了辽史和金史,一切都会有不同。但历史终究是按照现在这个样子发生了,并且已然无法改变。<br />  <br />  等宋太祖终于腾出手来准备征伐契丹的时候,在一场疑似谋杀的千古疑案中丧生,后世称为斧声烛影之谜。总之,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在内政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军事远远逊于其兄。除了趁着辽国打盹把北汉拿了下来算是武功之外,对契丹三战三败,从此绝口不提北伐,一心一意的搞内政去了。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东征中的杨业之死,可是冤枉潘美了。事实是,杨业确实说过要潘美留兵,潘美也确实留兵了,只是那个带兵的副将王侁好大喜功,以为辽兵被杨业打退了,带着伏兵主动出击,被击溃,所以杨业到了陈家峪,不见一兵一卒接应,不得以死战殉国。这事,潘美作为大将自然要负责,但是要说他是大奸臣,存心要害杨业,实属冤枉了,潘美的女儿确实是太宗的妃子,不过谥号为章怀,这也绝非阴险狠毒处处算计杨家将的西宫潘妃可比。一代儒将,被演化成杨家将演义里面的白脸潘仁美,白白的被钉在耻辱柱上这么多年。还被劳苦大众当成奸臣靶子……要怨,就怨杨家将的题材太好了吧。(看杨家将电视剧里面,虚构的金沙滩救主一战逻辑就很奇怪,辽国凭什么要求宋皇去他们那边?宋国虽然和辽国打不占上风,还不至于这么弱势,赵光义这一行动,白白送死了几个大将,更加加深了两家的怨恨)<br />  <br />  因辽景宗体弱多病,故而皇后萧绰逐渐的的掌握了大权。此人能文能武,有安邦定国之略(辽国的皇帝都姓耶律,皇后都姓萧,皇帝就前几代算是英主,但是皇后却个个不凡,耶律阿保机的萧后力保耶律德光登基;辽景宗的萧后让辽国达到巅峰;辽道宗的萧后才色双绝,可见以后碰到萧姓女子,一定要万分小心,很可能是厉害的角色,所以说读史明事啊,不看辽史,哪能知道姓萧的厉害?哈哈)。于是又开始打宋朝的主意。真宗景德元年,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南征,起初趁着新鲜劲,取得了一些胜利,宋真宗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和辽国见一见真章。后人说根据宋真宗和寇准的对话,批判他是懦弱之主,夸大寇准的作用,这对赵恒同志很不公平,其实真宗的意见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要钱,岁币100万以下,要关南之地,没门!随着宋朝的重视,辽国的攻势开始挫缓了下来,萧太后开始逐渐的认识到,要灭亡宋国是不现实的,不如在谈判桌上博得一个有利的条件然后回军,以图后计。这段时间,辽国和宋朝的关系类似于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关系,双方一边在谈判桌上斗嘴,一边在军事地图加大投入上狠掐,希望己方能够在谈判中多一份主动。 <br /><br />随着宋真宗的銮驾临幸澶州,宋军的士气刷的一下上来了。山呼万岁,声闻百里,加上之前辽军大将萧鞑禀被床子弩射杀,辽方已经气馁,遂结成澶渊之盟。双方结成兄弟之邦,宋真宗为兄,辽景宗之子辽圣宗为弟,每年宋朝“赏赐”辽国30万岁币,从此,辽宋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和平时期。<br />  <br />  关于澶渊之盟,很多人的评价是惋惜+恨铁不成钢。认为宋真宗懦弱,在战略优势下求和,没有乘胜追击,重演一遍汉唐雄风等等。真是让人感到很奇怪,汉朝唐朝的时候,连着宗室公主,皇帝的亲闺女外加大把大把的嫁妆送给匈奴、突厥、回纥等草原部落,大家争着叫好,觉得大汉大唐天威神圣不可侵犯,这宋朝就送俩钱给辽国怎么就得罪了许多人了?其实这30 万岁币,从边境贸易中很容易就赚回来了,所谓取之于辽,用之于辽,宋朝一点也不吃亏,反倒省了许多军费。所以说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一个双赢的选择,宋朝用最小的代价平息了兵端,辽国觉得每年不打仗不掠夺,能拿到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简直是上天掉下来的福气,总之双方都满意的不得了,乐颠颠的回去了。<br />  <br />  宋真宗的做法是明智的,以前的事实已经证明,漠北的千里草原,人是杀不干净的。赶走了匈奴,来了突厥;赶走了突厥,来了契丹,这草原民族一茬接一茬,每一次都更加的强大。在热兵器诞生之前,农耕文明注定只能采取守的姿态,但求各自保护疆土,相安无事也就罢了。宋真宗用极小的代价,完成了汉武帝倾其所有才勉强达到的目标,难道不算是英明的决策吗?并且,当时的北宋还要和西边的党项夏国对峙,及早的了解辽国的问题,可以腾出手来,专心的对付西夏。<br />  <br />  接下的来100多年,关于大草原,我就没有什么好写的,因为大家的主题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是说宋辽两国越来越亲密,辽国也“中原化”的利害——腐败也越利害,再也不是那个驰骋草原,无敌天下的马上民族了。辽圣宗,辽兴宗之后,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就是那位天龙八部里面萧峰的拜把子。此人昏庸无比,听信谗言逼死了自己的皇后萧观音和太子耶律俊,任用奸佞耶律乙辛,把萧太后打理的井井有条的辽国搞的一团糟。偏巧他还活了很长的时间——真是好皇帝不长命,坏皇帝祸害百年啊。好容易熬死他了,却换了一个更昏庸的天祚帝耶律延禧。辽国终于不可救药,被东北黑土地上兴起的女真族所灭。女真人煞是彪悍,堂堂正正的列阵对敌,辽国天祚帝御驾亲征,统兵70万,女真族统帅完颜阿骨打也是亲征,统兵2万,结果——除了奇迹两个字,我再也说不出什么了,辽军大败,天祚帝一日狂奔500里,辽国大势已去。这个时候,北宋的皇帝是宋徽宗,不但不救援汉化的很严重的“兄弟之邦”,反而想趁火打劫一把,结果却连被女真人打的乱跑的辽军也打不过,让金人看到了宋朝这个庞然大物虚弱的本质,为宋金开战,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br />  <br />  辽国,还有后来的金国,在学习先进文化的代表 ——宋朝的时候可谓不遗余力。诗词歌赋,论语中庸,统统照搬。但是学的依然有点不伦不类,看辽金人写的诗词,总感觉有点写白话的感觉,就像大辽第一才女,耶律洪基的老婆,号称才色俱为北朝之冠的萧观音写的一首: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这这这……大气归大气,我觉得看起来很象是黄巢,朱元璋,或者本朝太祖写的,和中土文人写的那工于对帐,字斟句酌的诗词,不是一路。就跟我们中国人学英文的,去写英文的诗词,估计在外国人看来也就是一样的水平吧,所以也不好苛求人家契丹人和女真人学的怎么样。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诗词,写的倒是很不错,很接近先进文化的水平了。<br />  <br />  说来也好笑,这个开封城丢的实在是冤枉,如果不是宋徽宗他老人家封自己当道君皇帝,真的信郭京的那由地痞流氓所组成的 “天兵天将”了,这开封金军未必能攻下来。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捉弄人,一个文明无比的国家灭亡于一个神棍,真是天大的黑色幽默。本来呢,四面的勤王军队很快就会赶到开封,只要能够坚守不出,金军困于坚城之下很快就会面临夹击的危险。但是郭大仙说自己能驱六丁六甲,让自己的军队刀枪不入,宋钦宗信以为真,大开城门和金军搞野战,当然一败涂地,金军一拥而入,北宋灭亡…… <br /><br />中国历史上,能称的上“郁郁乎文哉”的,除了大周朝。估计也只有宋朝了。宋朝虽然没有汉唐那么荡气回肠,但是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首先,宋朝商业活跃,经济发达,因为宋辽边疆基本太平无事,所以双方的边市通商很活跃,在频繁的经济活动中,辽国逐渐的被同化。即使到后来,也是宋先背盟攻辽,辽始终没有辜负宋朝的 “兄弟之盟”,联系到上篇文章讲的突厥故事,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所谓礼仪之邦或许是中土,信义之邦恐怕就不然了。其次,宋朝是中国舆论控制最松的一段时期,士大夫如果犯颜直谏,顶多被贬到边远地区当一个小官,身家性命均无忧,这都要感谢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规矩。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官员只见新增(进士及第),不见剥夺,长期积累必然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不过王安石的心虽然好,但是方法的确很不恰当,所谓好心办了坏事,客观上加速了宋朝国内矛盾的激化,自己也混了一个身败名裂,后来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面就收了一篇传说,旨在借百姓之口对王安石进行批判。可见,民间并非对王安石就是赞扬声,把变法失败的原因完全加在司马光等保守派身上是有失偏颇的。王自己人格上,方法上的失误恐怕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就这一点说,他和唐朝牛李党争时的李德裕很相似,有大才器而无大气量,乃至于把改革一党中的温和派都推到了自己的敌对地位,最后变法夭折,贬官郁郁而终,也是难以避免的。<br />  <br />  顺便多说一句,我们的历史教材上面处处标榜自己坚持民族平等,一视同仁,但是在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里面,却要么是中原民族的内战(官渡,赤壁,巨鹿),要么是农耕文明抗击游牧民族的(淝水)。像辽金大决战,金灭北宋的开封攻防战,瓦刺俘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均被忽略。看来编书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学的还不够,有点顾此失彼了哈。 <br /><br /><br /><br />你攻我伐——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七<br />  <br />  金兵在开封呆了一会,把徽钦二帝废为庶人之后,猛然发现需要给中国安置一个天子,于是就到处打听,说:你们看看谁适合当天子啊?正巧有个降臣和张邦昌有私怨,就秘密推荐说:我觉得邦昌这人不错,可以当皇帝。金人正愁没有人选,一看到有民主推荐的,兴致就来了,不由分说的把张邦昌按在皇帝的位子上,建立 “楚国”。可惜这个皇帝他就当了32天,等后金兵退了,他就“下诏”迎回元佑皇后垂帘听政,后来更是主动立康王赵构为皇帝,自己逊位。可见他这“皇帝”当的要多窝心多窝心,还背了一个千古的骂名。张邦昌是佞臣,不是什么忠臣良将,但是也没有比一起投降金国的朝臣们更坏,更“卖国”。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到了这风口浪尖,社会对逆子贰臣的仇恨,全部被他包圆了,这也减轻其他降金宋臣的压力,后来这批臣僚复归南宋,赵构依然给他们官做,倒也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当然,后来张邦昌的下场也是凄惨的,起初因为“拥立”而被封王,不过很快的就因为“被捉回来杀头,罪名是僭越。当然,和他一起陪斩的,还有当初秘密推荐他当皇帝的那位仁兄。 www.6park.com<br /><br />金人,也就是女真人,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那片草原上飘来的梦魇,因为他们来自于白山黑水的东北,不过他们继承了辽国大部分的领土,自然也继承了蒙古草原,所以为了保持故事的连续性,我们就继续说下去。<br />  <br />  康王,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是一个人格如此复杂的人物,以至于有人说他是昏主,有人说他是中兴之主。他有胆略,在金营中充当人质时,神色不变,泰然自若。后来逃出金营,骑着一匹泥马渡过了长江(当然是“劳动人民的想象力”所造就出来的神话了,呵呵,马是会游泳的),逃到了南京站稳了脚跟。后来张邦昌把皇帝让给了他,南宋王朝就这么建立起来了。<br />  <br />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朝廷啊,长江对岸是虎视眈眈的金国铁骑,随时能够渡江南下;长江南岸到处是民变起义(别说什么农民同志都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只要没有吃的,他们是不管金朝还是宋朝,都是要起义的)和心怀叵测的军阀。赵构即位之初,和金军开始了为期数年的捉迷藏,南京呆不住了就去扬州,扬州呆不住了就去杭州。好容易在杭州站稳了脚跟,他的护卫军统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要赵构退位。后来,韩世忠平定了叛乱,年轻的皇帝握住韩世忠的手大哭不已,泣不成声。<br />  <br />  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金兵便大举南下,南宋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宋高宗从杭州逃到绍兴又到宁波,在宁波时候又发生了一起兵变,幸好赵构当机立断,亲自披挂,并且弯弓搭箭射杀了带头造反的两个卫士,才得以安全脱险。后来到镇海,又到舟山群岛,从舟山群岛又逃到浙江临海,最后逃到温州,并准备南逃福州。<br />  <br />  这个时候对于金国来说,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所以如果金国的太宗皇帝能够像皇太极,或者金兀术能够像多尔衮,估计也就没有南宋了。但是,金兵从江南撤走了,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珍玩字画。这给了南宋朝廷宝贵的喘息的机会,得以整饬人马,平定内乱。韩世忠,岳飞,张俊,吴阶等新一批的武将脱颖而出,成为和金国抗衡的中流砥柱,并且后来能够和金国平分秋色,划江而治。<br />  <br />  但是自从岳飞死后,宋朝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希望,并且还差点被亡国。这事要从我上篇文章里面夸的“诗词接近先进文化水平的”海陵王完颜亮说起(此人的诗词读起来都让人觉得热血澎湃,我摘录一首他征南宋时写的: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毛先帝对于自己的“沁园春.雪”很有自信,但建议大家看看完颜亮的“念奴娇”,气势或许差不多,文采高下立见。如果他征南宋成功了,这文才武略保证是一段佳话。可惜,南宋出了个袁崇焕一样的书生,叫做虞允文。本来宋朝的军队看到金兵在对岸之后,连着主帅和将领就大部分都逃跑了,就剩下大概一万多士气低落,盔甲不整的宋兵。虞允文本来是监军,在这里就充当了主帅的角色,把士兵们组织了起来,和登岸的金兵血战一场,金兵败退。第二天则在杨林渡口烧毁了金国大部分战船,完颜亮败局已定,此时的金国已经发生内乱,完颜雍被拥立为皇帝,是为金世宗。完颜亮于是就孤注一掷,强令金兵渡江,否则杀无赦。常言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本来就如狼似虎的金兵。当天晚上,金营兵变,完颜亮被杀,金兵回师。一场江南大劫,到此消弥于无形。可惜完颜亮气吞山河的诗词,终究成为一句空话。 <br /><br />现在很多讲南宋初年的小说,主角都是完颜亮,因为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但才思敏捷,风流倜傥,而且对汉文化制度的研究很深,不亚于南朝文士;然性格残忍峭刻,猜忌多疑,即位之后大杀金国亲贵,结怨过多,又好大喜功,失之荒淫暴虐(经常在金国王宫里面开性爱party,连自己的弟媳、小姨子、堂姐妹,更有甚者,连叔母、舅母都不能幸免。比现在美国嬉皮士朋克之流强的多,所以要比开放,外国人除了罗马、巴比伦的几个皇帝还有点培养前途,别的学100年也比不过我中华,这点我很有信心)终于自取灭亡,可悲可叹!<br />  <br />  宋高宗退位的时候,对宋孝宗叮嘱说:别和金国打啊,金兵败了,顶多就是吃一个败仗;我们要是败了,就是亡国之忧。你要是真的想北伐,等我死了再打好吗?也是宋孝宗运气不好,和他同时代的大金国新任皇上完颜雍,被后世称为“小尧舜”,在他的统治下,金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宋孝宗在《说岳全传》里面被称为“紫微星转世”,自然确有不同之处。他励精图治,专意北伐。但是中兴名臣均已老去,武将只有张俊,文官只有虞允文还能一用。宋军起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在符离遭到惨败之后,宋孝宗发现的确无力击败宋国,就基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专心治理内政,估计是期待后代中有奋发图强的,来继承他的遗志吧,可惜,后代子孙又让他失望了。<br />  <br />  到了宋宁宗时期,北伐再次被一个叫做韩侘胄的人提到了日程上。此人忠奸各半,极难评论。但是有一个天大的功劳我不得不提出来,就是搞臭了“道学先生”这个词。本来朱熹(此人严刑殴打一个妓女,获得口供来诬陷政敌,后来一个官员苦笑说:文人之间的意气之争,就是一笔糊涂帐)等这帮宋儒都喜欢称呼自己为“道学先生”,但是韩侘胄特别反感这帮软弱迂腐的儒生,下令禁儒,并且经常嘲笑“道学先生”。后来虽然他失势了,这个名词已然臭不可闻,被“理学先生”这个词取代了。(以前孔子篡改历史写春秋的时候,还很有负罪感的。后来的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虽然受儒生的影响很深或者自己就是大儒,但是说话基本上还是能够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但是,儒生自南宋之后就已经走火入魔,再无可取之处。因为这帮理学先生们篡改,销毁历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史册的时候,连最基本的自责都没有了,甚至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为圣人代言)<br />  <br />  但是到了宁宗时代,南宋的将领和军队都已经腐败的一塌糊涂了。韩侘胄也是为了建功立威,没有经过精细的准备,就派了一批虾兵蟹将去打,摊在金兀术时代非亡国不可。幸好,金国同样开始腐败了,战斗力大不如从前。于是这难兄难弟就开始掰手腕。毕竟还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南宋腐败程度技高一筹,所以这次北伐偷鸡不成蚀把米,辛弃疾的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只换得仓皇北顾”就是讽刺这次北伐的。其中有一方面军主帅叫做郭倪的,平素最喜欢三国志,自己也羽扇纶巾,手持羽扇,自称诸葛亮在世,必要完成武候遗志,克服中原等等。金兵才不管你武候诸葛,交战见真章,郭倪连滚带爬的逃了回来,有一个同僚指着说:“此带汁诸葛亮也。”郭倪羞的满面通红,无地自容。<br />  <br />  虽然这次北伐也培养了一些将才,比如毕在遇等,但是总体上已然是失败了。金国不依不饶,要宋朝交出韩侘胄方可罢兵。此时的韩在朝堂上已经被孤立,被那些道学先生和杨太后定计诛杀,首级寄给金廷了事。其实这个时候,宋金两家在战场上已经进入了胶着的状态,宋诚然不能把金怎么样,金同样也不能把宋怎么样。韩侘胄固然毛病极多,但是毕竟是当朝宰相,主战派的魁首,把他的首级献给敌国,主动求和,实在是灭自己的威风(道学误国,可见一斑)金章宗看到了韩侘胄的首级,依稀看到了先祖金兀术十万精兵横行江南的盛况,金国满朝文武又忙不迭的上表庆贺,着实YY了一番。<br />  <br />  南宋在虚假的精神世界里面梦游着,金朝在虚假的武功世界里面梦游着。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鲜卑族的遗种,室韦人的后裔,大草原的主宰蒙古人悄然的崛起了。这支部落在几十年后要把欧亚大陆搅拌的天翻地覆。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5:56
上帝之鞭——梦魇一般的草原之八<br />  <br />  千里蒙古草原,从来就不缺少彪悍的铁骑,但是为什么迟迟不能够入主中原,并有四海呢?其实他们所缺的仅仅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更进一步说,是缺少一个能够把他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的人。以前的匈奴单于们,突厥可汗们都力图成为这个人,但是都失败了。据说铁木真出生的时候,手里就握着一块火红色的石头(这也可能 ——凝固的血呗,像他这样的“奇迹”,还不算离谱,有的皇帝出生时候的景象是怎么圆也圆不回来),按照元史的说法,这就注定了他不寻常-_-bb 经过数年的征战,铁木真从一个东躲西藏,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孤儿,成为了蒙古各部落共推的可汗,是为成吉思汗。至此“安内”已经完成,草原上的苍狼已经磨好了利爪,准备向它的第一个牺牲品——西夏国——开刀。<br />  <br />  西夏国,大约在我国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本来就地域狭小,在宋金两个大国之间生活,能够独立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了,现在外加上一个蒙古,自然是叫苦不迭。但是西夏人民依然是有骨气的,西夏的大将阿沙敢钵放出话来,成吉思汗敢来,我就在贺兰山下等着他!于是保家卫国的西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先后和入侵的“蒙古侵略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斗,我们都知道有句谚语叫做: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所以结果当然是显然的——别瞎想,依然是蒙古人笑到了最后。历史总是有太多的谚语,但是这些谚语决不是任何时候都成立的。历经20多年,西夏终于被打服,从此称臣纳贡,献女乞和。西南部的后顾之忧即解,那么自然就轮到了曾经以君王的身份欺凌蒙古草原的金国。<br />  <br />  在铁木真还未成气候的时候,金国曾经封他做过百夫长,但是统一草原之后,蒙古基本上便脱离了金国的实际控制,只是面子上敷衍敷衍而已。当金章宗死后,完颜永济即位,让金国使节昭告天下,其中有一个人就来铁木真处宣旨,铁木真问他:“新天子是谁啊?”金使回答说:“是卫绍王”。铁木真向着南方吐了一口唾沫,说: “我还以为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想不到像完颜永济这样的人也做了皇帝,还想要我下拜么? (同样的事情,还曾经发生在安禄山身上,他问唐朝的使节,当今宰相是谁,回答是杨国忠。安禄山也吐了一口,说:“我以为大唐的宰相,必天人也,想不到居然杨钊这样的也能当上,现在不反,更待何时!”)从此,铁木真再也不向金国纳贡,双方各自防备。不过当时的蒙古正在和西夏纠缠,也没有精力对金国发动战争,直到西夏臣服,金国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br />  <br />  蒙古铁骑势如破竹,到战争的第五年便已经攻破中都,金国迁都南京(南方的京都,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现在的情况很有意思,蒙古在最北面,管金国叫南朝;金国则管南宋叫南朝。攻下了中都之后,成吉思汗对金的攻势暂缓,开始对左右前后的各个部落进行扫荡式打击。西辽(辽国被金国占领之后,在西边的残余)和花刺子模就在这个时候被灭亡的。蒙古的疆土西边到了乌克兰的克里木半岛,南方达到了印度半岛,对南宋和金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完成这个战略部署之后,成吉思汗回兵,顺便把早已称臣的西夏也灭掉了。<br />  <br />  在灭亡西夏后不久,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临死之前,把汗位传给了自己大儿子窝阔台,并且嘱咐他说,要联宋灭金。后来的事实证明,选择窝阔台继位,是成吉思汗最后也是最明智的选择。<br />  <br />  应该说,南宋的外交方针从建国到灭亡都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起初南宋并没有答应和蒙古联合,为的是“以金为藩屏”,后来当蒙古拿下了中都,对金形成半包围之势并直接和宋接壤,此时金作为藩屏的作用已经失去,宋朝过断出兵,收复了开封,算是灭亡了金国。虽然南宋不光彩的再次背盟(南宋和金都不是什么讲究信用的人,背盟次数可以入吉尼斯了),但是从国家利益上讲,是很正确的,并且南宋军队也没有像北宋攻辽的时候那么丢脸(北宋攻辽的情况很诡异,金兵撵着辽兵打,辽兵撵着宋兵打,北宋纯粹是因为和平了100多年,除了西夏这个藓芥之疾,根本没有练兵的场所;而南宋因为时刻要防备着金国,所以武备还不算很废弛),着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灭金的时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完颜承麟。当时宋军攻进开封,金哀宗对完颜承麟说:“我太胖了,跑也跑不动,你平常身手挺不错,我把皇帝位子传给你,你能跑走就跑走吧,好保留我们完颜一脉的帝系。” 这想法很好,可惜完颜承麟也没有跑出去,“没于乱军中”。大概从即位到死亡也就几个时辰,可悲可叹,大金国就这么被灭亡了。 <br /><br />此时的蒙古已经是方圆八千里的大帝国了,需要好好考虑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于是,太宗窝阔台大会群臣,经过数天的头脑风暴,终于就今后的发展方针达成了统一意见,并就如何分工取得了一致。各个王爷,万户,千户的长子们组成了一支军队,号称长子军,由拔都统帅,西征俄罗斯。这支军队所向披靡,连破数个大公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占领了今天俄罗斯的全部领土。之后,蒙古人继续向东欧挺近,进军波兰,匈牙利,最远曾经到达了多瑙河畔。整个欧洲大地,一片惊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英国人不敢出海,中断了与欧洲大陆的贸易活动;德国上下也为之震恐,生怕招惹来蒙古大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蒙古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即上帝通过蒙古人的刀剑来惩罚不虔诚的欧罗巴人。不幸的是,窝阔台就在欧洲形势大好的时候突然死掉了,拔都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带兵回国,讨论蒙古大汗即位事宜,后来在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一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欧洲的入侵也就告一段落了。<br />  <br />  蒙古入侵欧洲,也并非没有抵抗。关键还是在于双方的战法不对路,所以蒙古可以用区区数万人马横行无忌。中世纪欧洲的战争,很类似于中国春秋时代之前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双方列好阵势开始对冲。打仗点到为止,以分出胜负而不是杀伤为目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通过骑士之间的单挑来决定战斗的成败,士兵仅仅是啦啦队。俘虏对方的骑士,不但不杀害,反而仔细款待,以等待对方出钱赎回去。在这种战斗思维下陶冶出来的欧洲人,碰到狼群战术的蒙古兵,只有挨打的份。尤其是骑士们,更是成了遭难的对象:蒙古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好的弓骑兵,等骑士冲锋的时候,弓骑兵就远远的放箭,不射人,只射马(骑士的盔甲非常的厚重,需要四个人服侍才能穿起来扶到马上去,只要倒在地上就无法站起来。就盔甲而言,是没有弱点的,连火枪都不怕。但是马不然,马是要跑腿的,所以盔甲无论是覆盖程度还是厚度远远逊于骑士本人),等地上歪扭七八都是摔倒的骑士的时候,蒙古人乐呵呵的走过来,掀开地上已经被自己的盔甲压瘫痪的骑士的面罩,拿出小刀对着里面一插……<br />  <br />  窝阔台的继承人想必很多人都熟悉,感谢金庸同志的不懈宣传(虽然他的书我还都没有看过,但是电视剧倒是看了不少),蒙哥大汗被杨过击毙在襄阳城下的样子深入人心。历史上的蒙哥是非常英武的君王,不喜欢珠宝也不喜欢女人,要说算得上爱好的,只有打猎。因为金帐汗国帝王拔都的支持,他当上了大汗,但是拔都之死又给了蒙哥一个契机,让他能够重新整合蒙古各个汗国,称为全蒙共推的君王。在他即位的第八年,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三路,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各统一军,计划分进合击,速灭南宋。<br />  <br />  南宋,这个被当今的人们视作最窝囊最不求上进的王朝,在和“上帝之鞭”的战斗中,却是表现最优秀的。南宋在内有‘蟋蟀宰相”贾似道这样的佞臣当权,外有蒙古数十万大军日夜进犯的情况下,整整坚持了三十八年,让蒙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王坚,这个人或许默默无闻,远远不如杨过,但是请尽量记住他,历史上的蒙哥大汗正是毙命在他所守护的钓鱼城下(不是在襄阳。印象中《新神雕侠侣》里面,杨过抛起一块石头,旋转身体腾空而起,优雅的一磕,石头透过了数十个蒙古兵的身体,击中蒙哥)。真实的情况是,蒙哥带着一队轻骑兵在城下窥探,守将王坚果断下令开炮,把蒙哥打成了重伤(类似于太平天国萧朝贵被轰死的情景)。然后王坚从山上的天池内钓起一条三十余斤的大鱼,做成鲜鱼面饼,并附上一封书信投到蒙古御营,上书:“英雄的蒙兀儿!请你尝尝我们的鲜鱼面饼吧!如果您愿意,我们再战十年,如何?”蒙哥看完信,从病床上负痛而起,对侍从说:如果攻下城池,杀尽全城军民,为我雪恨!言罢气绝身亡。 <br /><br />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在南方打的过瘾,听说蒙哥突然死亡,便立刻回军争夺帝位。蒙古帝国开始了三年的内战,后来虽然忽必烈取得了胜利,但分裂已然不可避免,成吉思汗的基业被他的子孙分成了四大块,其中以中国目前的领土为主体的,我们称之为“元朝”。<br />  <br />  历史在钓鱼城转了一个弯,如果蒙哥没有突然死亡,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很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甚至还会继续扩张。但是,蒙哥的突然死亡,没有指定继承人,直接导致蒙古贵族开始内乱。从此蒙古人再无进攻欧洲的意图,上帝之鞭,折断在钓鱼城下。直到今天,欧洲人依然称呼钓鱼城为“东方的麦加”。<br />  <br />  这篇文章的最后,讨论一下到底蒙古帝国建立的元朝,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的问题。蒙古人民共和国,确实是存在的,(是从新中国中分出去的。中华民国的地图上,现在还把蒙古标成自己的),但是这不能作为蒙古以前不是中国领土的理由。在蒙古,我们挖出来过辽代的器皿,曾经受辽和金的统治,基本上毋庸置疑。并且看战略重点,蒙古也一直把亚洲当作自己经营的中心(对付南宋用了好几十万人,而对付欧洲就派了几万人,只是想不到欧洲这么不经打,稀里哗啦的就打到多瑙河了),所以蒙古帝国和当时的中国——宋和金渊源很深,这一点是需要肯定的。但是,从蒙古后来实施的政策来看,对汉人的残酷压迫,当作牲口一样的买卖,以及其他的种种表现,很难说蒙元就“融入”了中国文化。借用列宁的一个词来表达元朝的性质我认为更合适一些,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宁说,清朝后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是当时的列强来中国一没有当统治者,二没有大规模公开掠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签合同做生意,这怎么就殖民了呢?倒是蒙古帝国很有点把中国当殖民地的味道,当时的中国人地位就非常接近于非洲殖民地的黑人。而元朝自己又是名符其实的封建国家,所以称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岂不是很合适?) <br /><br />恍然如梦——梦魇一般的草原之九<br />  <br />  忽必烈在北京坐稳了皇位之后,再次筹划南征。这一次南宋没有什么好运气保佑了,元军势如破竹,把宋朝小皇帝逼到了崖山,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任娃娃皇帝投海而死,宣告了宋朝的灭亡。获悉了这个消息之后,钓鱼城的守将(现在是张钰)在城下的元兵发誓不伤害城中任何一人之后,打开了城门。元朝终于占领了南宋最后一块土地,草原民族第一次在中国全境建立了自己的统一王朝。<br />  <br />  忽必烈争位的代价,对蒙古帝国而言是致命的,西边的金帐帝国根本就不买他的帐,连代表都没有派过去,摆明了不承认他的统治。从此四大汗国各行其是,不再受中央的蒙古皇帝的指挥。此时忽必烈能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中国本土+外蒙古。记得中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老师就指出,把课本上“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改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当时我殊为不解,拿着书上的地图缠着老师问来问去,老师含含糊糊的说地图的比例不对,搪塞了过去。现在回想起来,有两种可能:1.老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认为元根本就不算中国的一个朝代;2.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两个概念,蒙古帝国比清朝大,不代表忽必烈建国的时候,元朝的疆域大。我曾经一度认为是第一种可能,回想起这件事情还唏嘘流涕了一番,感触老师的微言大义——不过现在看来,倒是第二种的可能性大一些。老师受过专业的历史教育,自然知道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区别,所以纠正史书上的错误也是理所当然的。<br />  <br />  这个时候,又有人把五胡乱中原时期羯族的想法给忽必烈提了出来,说中原的土地只长庄稼不长草,不过咱们把汉人都杀光,让他们的血浇灌土地,不就能把中原变成一个大牧<br />  <br />  所谓元朝被汉族同化,是今人一厢情愿的说法,蒙元是典型的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历代的蒙古帝王,没有一个精通汉语的,他们在朝堂上也是用蒙古语来交流国政的。要当官,学蒙古话,外语的作用在元朝便突现了出来。元对汉族实行半奴隶制的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规定各个路府州县执掌实际权力的达鲁花赤,只有蒙古人、色目人才能担任,即便是汉人改了等级的也不行。这些举措,从制度上和事实上都断绝了作为被统治者主体的汉人掌握实权的道路。尽管到了元仁宗时恢复了科举,但是不平等现象依然严峻,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准备各个省出不同的高考卷子,那个时候则是各个等级的人群的考不同的题目,当然是蒙古和色目人最简单,北人和南人的最难(四等人的录取名额是相同的,但是人口基数差别甚大,蒙古人和色目人大约各一百万,汉人一千万,南人六千万,实际上南人录取的难度比蒙古和色目人要难60倍)。况且,即使南人在科举的时候被录取,也仅仅给一些副职,虚职,并无大官可做,也无实权可放。<br />  <br />  要说蒙古人没有做过和汉族共治的努力,那也全非实情,但是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几乎都没有善终,权臣和皇帝之间杀来杀去的场景屡见不鲜,这么算,蒙古统治中原80多年,传了14个皇帝,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后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至元顺帝共八代皇帝。可见做元朝的皇帝是多么命苦的事情了。其中也不乏明主,可惜都是寿祚不永,乃至于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一次改革也被扼杀在宫廷斗争中。元代在处理皇帝继承问题,比后来同样是少数民族的清朝少了一份果断,多了一份犹豫。忽必烈本来也想像汉人那样通过皇帝立太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蒙古王公的选汗会势力过于强大(这个选汗会,类似于德意志皇帝的选帝候会议,当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是很多诸侯国组成的,由大国的诸侯担任选帝侯,老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在这些选帝侯中间选新皇帝)因此皇帝立的太子也需要经过选汗会的批准。忽必烈在世的时候,选汗会自然就是一个橡皮图章,但是在开国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能不能镇的住这些骄兵悍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br /><br />忽必烈亡后,成宗即位。但是不久便爆发了海都之叛,在伯颜和海山的努力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擒杀了海都。后来海山夺得了皇位,是为武宗。<br />  <br />  武宗在位四年,天天喝酒玩女人,四年就把自己玩死了,传位仁宗。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武宗虽然没有什么政绩,但是让我们中国人躲过了一场信仰上的大劫。因为在成宗死后差点要即位的,是成宗的儿子,信仰并锐意推行伊斯兰教的阿难答皇子。此人“终日在礼拜寺中诵《可兰经》,命蒙古儿童行割礼,宣回教于军中”。后来他在宫廷政变中被活捉并囚禁,海山才即位称帝的。如果没有这次政变,中国现在会不会变成一个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很难说的事情。<br />  <br />  仁宗一朝,或许是汉人“从十八层地狱上升到十七层了”的时候,从他的庙号“仁宗”,也可以看出来。仁宗病亡之后,即位的是元英宗。他和权臣铁木迭儿比谁活的长,收回了皇权,锐意改革,反对腐败。剥夺了很多蒙古贵族的特权,放宽了对南人和汉人的限制,整肃了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矛盾斗争。但是元英宗对铁木迭儿的余党追查过于峻急,引起了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的恐惶,他们在暗处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元英宗从上都去大都的路途中,经过南坡驻扎。当夜,铁失发动了兵变,杀了元英宗,新政半途而废。<br />  <br />  后来的元朝皇帝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举措来尝试吸收中原文化了,农民起义在各地此起彼伏,从忽必烈时期一直延续到元朝最后一代元顺帝为止,都没有中断过。说到元顺帝,虽然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后一任帝王,但是也不是没有优点。在前期他任用能臣脱脱(大明英烈传里面的脱脱是个老太师,每到一处,亲兵都带着两面很牛的旗子:一生无败绩,到老不失机。天下无对手,威名震四夷。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也就 30多岁,一点也不老),朝政有所好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蒙古人色目人和南人之间的矛盾,后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绩不大,便开始陶醉于和西藏新疆的喇嘛们一起讨论性爱艺术,并且和金国的完颜亮一样在皇宫里面开party彻夜狂欢,什么?你说国政,随他去吧,反正俺也治理不好了。<br />  <br />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从小在皇觉寺当和尚,后来投军被郭子兴看中,逐渐掌握了这支义军的实权(现在皇觉寺被改名成龙兴寺,贡奉地藏王普萨,内有朱元璋的塑像—— 因为传说他是地藏王普萨转世。这座寺屡有灵验,几年前有一位和尚圆寂之后肉身不腐,现在全身被刷上金粉,供在肉身殿内,如果说有神迹,那这也算是我亲眼所见一个神迹吧)。在诸多的反元义军中,他的淮右军是后来成功的一支,也是最不厚道的一支。张士诚,陈友谅在前面和元军血拼,他自己则慢慢的兼并其他的义军,有的时候甚至和元军一起夹攻他们。等各地的义军被他“剿灭”的差不多了,朱元璋的势力也足够大了,决定称帝。至于定都所在,朱元璋想在凤阳,后来被刘伯温硬生生的劝到了南京(可惜,安徽唯一一次有可能拥有一座帝都的机会,被刘伯温剥夺了,我恨啊……),凤阳被定为中都,后被张献忠烧毁(看《崇祯皇帝》这本小说的时候,很是让我感动。朱由检听说皇陵被凿,皇宫被烧之后,哇啦一口鲜血,脸上挂满泪珠:“高皇帝啊!您沐风木节雨得来的天下,孙儿连皇陵都没有给您守好,他日有何颜面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啊……”)。<br />  <br />  等起义军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元兵也大伤元气之后,我们的朱太祖终于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个月从南京打到了北京。元顺帝下诏各路元兵勤王,但是只有寥寥几支部队相应,别的诸侯王都按兵不动。无奈之下,顺帝苍皇远逃漠北(他如此努力的侍奉大欢喜佛,结果大欢喜佛似乎也没有保佑他?),当年纵横欧亚少逢对手的蒙古铁骑,只做了80年中原的主人,便又回到了大草原上,那君临天下的日子,恍然一场梦便烟消云散了。常言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南方人从来都是只有挨打,被北方征服的命,只有朱元璋这一次是例外,也算是给南人争了一口气。<br />  <br />  朱元璋派遣使者去漠北招降元顺帝,这个时候,顺帝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人的度量,让人唏嘘不已,不由得感叹,真正恢宏大度就应该是顺帝这样的。他大笔一挥,在招降书上写了一首七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每次背诵一遍,心里就涌起一种超然的感觉,虽然短暂但是很舒服):<br />  <br />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br />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召回。<br />  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br />  归去诚心叮咛说,春风先到凤凰台!<br />  <br />  朱元璋看到这首诗之后也很感慨,就给他定了一个挺好的谥号: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称呼他为元“顺”帝的由来)。以表彰他如此识大体的行为。<br />  <br />  蒙古回到大漠,再次分裂成瓦刺和鞑子,时不时仍然来中原骚扰一下,朱元璋于是派自己的儿子朱棣镇守在北京,以压制蒙古残部。但是,靖难之变的祸根也就这样埋下了。
作者: 橙色骑士    时间: 17.4.2007 16:56
千秋一统——梦魇一般的草原之十<br />  <br />  元朝千不好万不好,有两个方面依然是值得称道的。首先,元朝没有文字狱,在舆论上比历代汉人的王朝还要宽松,和“我大清”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像窦娥冤这样明显讽刺时政的戏本,居然都可以在戏台上公演。看懂门道的汉人自然是大声叫好,那些蒙古戏迷也跟着拍手(这不是摆明了欺负人家蒙古人不懂汉文化含沙射影的奥妙么,真不厚道)。其次,元朝重视内地商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元朝码头那各国商船云集的繁华景象(马可波罗很可能没有来过中国,而根据和一些波斯商人的交谈写成的游记,但是消息来源无论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应该都是可信的)。可惜的是,后来的明朝却没有能够继承这两个优点。(明初的文字狱很没有道理,朱元璋朱太祖文化水平有限,看不懂也很反感文人的那华丽的句子,又很忌讳他的和尚,盗贼的出身,凡是看到 “秃,光,贼”等字,哪怕是谐音字也不行,都认为是对他的讽刺,无数官员都因为上奏章,贺表的时候防不胜防而掉了脑袋。比如“作则垂宪”被太祖解读为“做贼垂宪”等等,太祖时期的官员,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告别,回家之后则庆幸今天平安度过。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朱元璋还压抑商业,每百里就设置一道关口,户口制度比现在严密的多。想想明朝比比现在,本朝的惩罚已经很轻了。现在如果在祖国的土地上暂住——比如我现在就是暂住在家,因为这里虽然是我的家乡,但无奈户口不在此——而没有暂住证的话,顶多被可敬的公安同志遣返原籍;在明朝如果没有通行证就到处经商做生意什么的,是要被杀头的,到底朱元璋是流民出身,知道老百姓如果能到处串联了,保管没有好事情)。对于内地的蒙古人,朱元璋严禁蒙古人和蒙古人结婚,一定要娶/嫁汉人。两三代之后,这些蒙古人的后裔已经是纯粹的汉人了。<br />  <br />  元顺帝退居蒙古之后,并不代表元朝就完了,相反,元朝的军事实力依然强悍:在陕甘拥有二十万军队,辽东也有二十万,元顺帝以陕甘,辽东为两翼,自己居中调度,力图“光复中原”。元明之间依然处在激烈的战争中,连续打了几次大仗。<br />  <br />  洪武三年,顺帝死,其子即位,是为北元昭宗。明军趁着元朝帝位更迭,击破了陕甘一带的元军,其残部退保和林。朱元璋杀的兴致高涨,大起三路军,中军元帅徐达,左军李文忠,右军冯胜,准备一举歼灭和林的元军残部,彻底解决对中原的危胁。结果——徐达被河南王扩廓帖木尔打的一败涂地(徐达此人,被民间的野史演绎的太高了,实际他也有败的很惨的时候),卷旗回师;左路李文忠不知道徐达已经失败,孤军深入,被蒙古军队在大漠中包围,一番血战之后突围败回;右路的冯胜运气比较好,打通了河西走廊,胜利而归。这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给了朱元璋一点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目前是无力消灭蒙古的,能守住现有的成果就不错了。于是放弃了敦煌等地,专心的经营嘉峪关一线和辽东,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的明长城“起山海关,终嘉峪关”的缘由。<br />  <br />  经过十数年的休养生息,明廷再次派冯胜,蓝玉各统十五万大军征伐北元,冯胜可谓福将,他征讨的那一路害怕明朝,不战而降。蓝玉则面对的是北元的主力,在捕鱼儿海展开了决战。结果北元王全军覆没,自己也在逃跑中被部下杀死。从此,成吉思汗几代人才统一的蒙古再次陷入分裂,漠北再无统一的王朝能够对中原造成致命威胁。<br />  <br />  朱元璋死后,不久变发生了靖难之变,朱棣坐上了皇位,是为太宗文皇帝(庙号后来才改为成祖的)。朱棣平定内乱之后,迁都北京,亲率大军二十五万出塞远征,蒙古诸部落或望风而逃,或拱手称臣。但是朱棣只要一回到北京,他们便死灰复燃的来骚扰的边疆不得安宁。明太宗不得不先后五次出塞,但是聪明的元军领袖阿鲁台采取毛主席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当可怜的太宗皇帝第五次东征的时候,病死途中(他也真是不容易,诸葛亮是因为国力,军队的问题才五出祁山不得全功,病死五丈原;但是朱棣纯粹是因为有劲使不出来才“五出辽东”的,估计死也是被不厚道的蒙古兵气死的)。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br />  <br />  终明之世,边患一直没有消灭过,外族也没有心甘情愿的臣服过。每当明朝政治昏暗,国力下降之际,便是瓦刺,鞑靼大举入侵之时。土木堡之战,明英宗亲统大军五十万,被宦官王振牵着鼻子走,结果驻扎到了极度缺水的土木堡,又渴又困的明军一触即溃,死伤大半。这帮蒙古兵在明军的战壕里面发现了一个衣着华美,面色苍白的年轻人,一问俘虏才知道他就是大明的皇帝。瓦刺首领也先如获至宝,准备以此狠狠的勒索明廷一把。消息传到北京,诸大臣力主迁都,幸得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立景泰帝朱祁钰。把土木堡的败兵整顿了一下便击败了瓦刺部落(这个时候仅仅距离太宗皇帝出塞远征隔了25年,明兵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但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也先看到打也打不赢,人家又立新皇帝了,心里一阵失落,就把明英宗也放了。英宗后来趁着景泰帝病重又复辟了,上台之后立斩于谦(因为于谦是立景泰帝的主要干将。朱家的皇帝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大气,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一个毛病)。<br />  <br />  从此以后,蒙元各部落之间又有兴衰更替,瓦刺式微,鞑靼开始兴盛。但是对大明朝的骚扰一如既往。明廷对长城也越来越重视。双方互有胜负,但是从宏观上讲,明朝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地位,朱明王朝也没有出来过任何一位像汉武,唐宗那样有才能,有决心要解决边患的君王。值得单独提出来的,是明武宗正德皇帝。他是明清两朝唯一一个喜欢微服“私访” 的皇帝(康熙乾隆从来就没有微服私访过,他们每次出行不带个成千上万人根本不出紫禁城),不过访的不是冤案,是美女。关于这个民间有很多故事留传,电视剧《游龙戏凤》就是说的他。他之所以被称为武宗,是因为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皇帝,一个自己封自己为镇国大将军(当他用这个名字的时候叫朱寿)。朝臣们没有办法,也就是伏在朝门前面哭谏而已。瓦刺小王子新即位,统兵犯边。我们的“镇国大将军”接到自己给自己发的出兵诏书,统兵和瓦刺王子战于山西大同。由于武宗皇帝不许文臣随行,我们不知道战斗的具体情况。但是蒙古军撤退走了,终正德之世不敢南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武宗还亲自击毙敌人一名(史书上说明军伤亡数百人,瓦刺伤亡数人,但是该记载被认为是不可信的。首先,武宗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很差,此对比有故意讽刺的嫌疑;其次,激战数日,有可能只死这么几个人么?第三,从此瓦刺再也不敢南下,可见此战意义重大;第四,既然文官们都没有跟过去,从何得知伤亡的数目?) <br /><br /><br />真正征服大草原的外族,还是来自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建州女真。本来是很弱小的一支部落,经常被朝鲜欺负。起初是明王朝设立了建州卫。保护了他们逐渐的繁衍发展。但是正统皇帝之后,明朝的统治力逐渐渐弱。建州三卫开始偶有反叛,掳掠长城内外。由于女真各个部落之间人心不齐,明廷开始学习隋文帝,拉一派打一派的挑拨离间。显然,隋文帝的隋朝没有什么好下场,明王朝也一样,靠挑拨离间或许能维持暂时的安定,但是在战斗中也培养了女真族的军队,一旦出现了一个雄略的君主,整合了各部落,那将是一股恐怖的力量。<br />  <br />  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家,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的各个部落。此时女真的其他部落感到震恐,由叶赫部牵头,联合蒙古科尔沁部落组成了九部联军,和努尔哈赤决战于浑河。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式,联军各部败走,叶赫族长吐血而亡,临死发下重誓:我们叶赫部落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复仇!(不要忘记,慈禧太后,正是叶赫那拉氏)此战之后,建州女真威震东北,趁此机会,努尔哈赤放回了蒙古俘虏,让他们和科尔沁,喀尔喀部落通好。不久,这两个部落给努尔哈赤进贡,称他为昆都仑汗,又称神武皇帝。定都盛京。后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开始了对明王朝的战争,之后的故事毋庸详述,无数的电视剧都是在演绎这段历史(野史?),虽然没有一部是让人满意的,但是大面上的事情还算正确,所有的故事都说,后来清兵入关,福临即位,多尔衮摄政,之后除了康熙朝有葛尔丹蒙古部落的叛乱被平定之外,满蒙和睦无比。即便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摇摇欲坠,蒙古的铁骑依然在亲王僧格林沁的统帅下,忠心耿耿的替清朝效命,丝毫没有反叛的心思。有清一朝的内外统治,可谓是集上下五千年之大成,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可以牛气冲天的说,我们永不修长城,永不加赋(长城是为了防御蒙古和满清的,现在这俩都是中原的“主人”了,修它何为?)。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让清朝威望实力大损,现在的中国会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也未可知。 <br /><br /><br /><br />终章 <br /><br />从春秋到明末,联绵数千年的时间里,草原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直到“我大清”才得以解决,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是值得深思的。<br />  <br />  表面上看,清朝对待蒙古部族也没有什么新招,无非就是和亲和亲再和亲。但是事实上,这和汉族政权的和亲政策有本质的不同。汉唐时期那种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选一个宫女冒充公主,顶多派一个诸侯王的女儿去嫁给匈奴,吐蕃,然后老死不相往来,不闻不问,靠一个弱女子来维持边疆和平那么几十年,也维护了所谓 “天朝上国”,“四海皆朕赤子也”的风度。等这个女子死了,同样的故事还会重演。这种“和亲”,无论持续时间多么长,也都是权宜之计。因为亲情也是培养出来的,舅甥互相不认识,外甥为什么不敢起兵打舅舅?何况本来就不是亲的!而满清则不然,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们和蒙古部落之间就是世为婚姻。蒙古部落的王公,娶的是满清的真公主,而同样的,满清的王子阿哥们,娶的也都是蒙古的公主们(著名的孝庄文太后,就是其一)。两家经常走动,其乐融融,满汉一家,这句话要打个折扣;但是满蒙一家,确是货真价实的。当康熙晚年,大宴蒙古诸王公的时候,发现在座的统统都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孙,不由得哈哈大笑。后来对身边人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外孙们联合起来打他外爷爷的道理吧,蒙古从此无忧矣!<br />  <br />  其次,满清在征服蒙古之后,仿照着自己的制度编制了蒙八旗,之后又编制了汉八旗。入关之后,不惜大开杀戒也要发布剃发易服令。从制度上和外表上保证了统一。这看起来是多尔衮的鲁莽之举,其实则大有深意,就统治作用上讲,不亚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因为如果不改变汉人的服装,头型,汉人永远都不会认可他们。满族入关的时候顶多十万人,面对明末几千万的汉人,人口占绝对劣势。如果各自穿各自的衣服,那么一个耷拉着辫子,穿着马甲的人走在街上,大家都会侧目而视,满人的统治怎么稳固的起来?但是多尔衮在清朝最盛的时候,用武力解决了这个问题。乃至于200多年后,民国再次变发易服的时候,有汉人为了能够继续留辫子而自尽。<br />  <br />  而相比较而言,中原的汉族政权对外政策,基本上逃脱不了“慕虚名而图实祸”的巢臼。不知道有多少次,中央政府全盘的征服了周边的所有民族,所谓四海承平,海内来朝,秦始皇做过,汉武帝做过,唐太宗做过,明太宗也做过。但是这区区名分上的一点臣服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等中原王朝进入衰落期之后,这些部落,国家就会复叛,有时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唐太宗陶醉于“天可汗”称号的时候,可能料想不到,唐末吐蕃回纥在长安大肆奸淫掳掠的惨景吧,他们何曾念及这长安是“天可汗”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养虎为患,咎由自取。中原政权的士大夫,不管嘴里面说的多么好听,但是从骨子里依然看不起游牧民族,不愿意和他们为伍,更不用说主动的去汉化他们了。呼韩邪单于上表汉宣帝,说仰慕中原文化,希望匈奴也能穿汉服。这千古难逢的机遇,被汉宣帝轻轻一纸诏书给断送了。宣帝说:你们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是朕的子民,何必非要改呢?还是按照你们的旧风俗吧。于是匈奴迟迟的没有汉化,呼韩邪死后不久,便和汉朝再生兵端。倒是满族,因为她本来就是游牧,心里上自然不存在任何芥蒂。<br />  <br />  对于西藏的少数民族,“我大清”则采用另外一种办法来统御,那就是宗教。满族本来是信萨满教的,但是入主中原之后,却把西藏的喇嘛教——也就是藏传佛教奉若神明。在京中建起喇嘛庙,时常迎接达赖和班禅来京讲法,宾主融洽。西藏的实权,全部都在达赖和班禅手里,他们两个不反并且承认清朝的统治,自然整个西藏也不会反。同时,满清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在蒙古各部落之间也推行藏传佛教,因为佛教本质上是与世无争的,西藏人在佛教的熏陶下,已经锐气大减了,蒙古人本性枭悍,但是在喇嘛教的影响下,也逐渐的温顺了下来(藏传佛教,是随着唐朝的文成公主出嫁传播到西藏的,后来苯教等本土宗教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鼎盛时期的唐朝也没有没有征服过西藏,但是文成公主随身带着的几个木偶泥塑和经卷却做到了)<br />  <br />  对于汉人,“我大清”充分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从来不吝啬手中的官职。因为对待汉人和亲是没有什么用的,中国历来不缺少六亲不认,大义灭亲,杀妻求将的传统,但是汉人从来不愿意放弃的,是功名富贵,和所谓的彪炳青史。所以满清大开科举,高官厚禄的赏赐汉人,除了超品的亲王,郡王不授予汉人之外,什么二品巡抚,一品总督,一品大学士等等,都可以非常痛快的赏给汉人。太平天国如果没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一干汉臣的努力,清朝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过去的。<br />  <br />  那么在这些政策之后,如果还有反抗的人怎么办?此时“我大清”便露出了冷酷的一面:对任何违抗割发的汉人,一个字:杀。对反叛的葛尔丹蒙古部落,康熙帝亲自主持了对该部落的种族灭绝,老弱妇孺皆不能免,永除后患。包括后来对太平天国的降兵,也是集体屠杀。而汉族的政权,虽然也经常屠城之类的,但大都是惩罚城中抵抗等性质的,像满清这种有意识的种族屠杀,只有冉闵做过,灭绝了五胡中的羯族,从而留住了北方全体汉人的性命。<br />  <br />  论御民之术,“我大清”的诸位皇帝们确实是做到了前无古人,至今也没有来者。清朝也达到了中国疆域的极盛,国土范围像一片通红的枫叶。至于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疆域“像一只雄鸡”而非枫叶,那就是本朝建国之后的事情了。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