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樊纲:解读中国经济增长
[打印本页]
作者:
陵光
时间:
14.2.2006 02:34
樊纲:解读中国经济增长 <br /><br /><br /><br /><br />南方周末 2006-02-09 16:31:06 <br /><br /><br /><br /> 高增长与通缩阴影<br /> <br /> 2005:高速增长及其背后因素的分析 <br /> ●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预期,全年是25.7%<br /> ●消费强劲增长,达到12.9,属于历史上较高的时期<br /> ●贸易顺差增长300%,达到1019亿美元<br /> ●但价格逐步趋于下降,9月,零售物价指数曾经到0,随后两个月在0左右徘徊;消费品价格也在走低 <br /> 2005年,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过调整之后,GDP增长率是9.9%。这个增长背后的一些因素需要分析。<br /> 投资的增长速度尤其高于预期。原来预计,投资增长可能会降到22%、23%左右,但实际是25.7%。过去两年宏观调控主要调控的就是投资增长速度,这是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为何投资仍增长这么多?一个重要的因素是,2004年10月土地的供给开始放松(当年4—10月,土地供给完全被停止),大批原来已经设计好、审批完,就等着土地的项目开始上马,加上原已在建的项目,因此2005年的投资仍然增长很快。<br /> 投资增长的同时,价格逐步趋于下降。确实价格下降的信号是比较强的:9月,零售物价指数曾经到0,尽管后面两个月又回到0.3、0.4,但是,已经在0左右徘徊。1997年10月,正式出现了通货紧缩,当时零售物价指数下降到0以下。我想我们应该在重视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同时,也关注零售物价指数RPI,因为CPI可以因为电、煤、水、公共服务等因素的价格上涨而上涨,而RPI主要反映工业产业产品的变动,对这些产业的投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br /> 2005年的高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比起2004年的300亿美元,2005年增长300%,达到1019亿美元。顺差剧增,原因不是出口进一步高增长,虽然出口增长30%左右,但过去可能更高。原因是进口的增长速度有明显的下降,明显低于出口的增长,扭转了过去两年以来出口增长低于进口增长的情况。在2004年中国经济最热的时期,9月份是贸易逆差。由于宏观调控,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进口的增长开始下降,因此形成了大量的顺差,产生了包括人民币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但顺差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很小,9.9%的GDP增长中,约3个百分点是贸易顺差的贡献。<br />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今年的贸易顺差,即使是800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依然是下降的,那么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是负的。这对未来的预期会产生影响。<br /> 与此同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中国消费不高,中国消费在强劲增长。现在的增长速度是12.9%,属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时期———中国消费增长一般都在9%到11%。<br /> <br /> 关注:过剩生产能力<br /> ●过剩生产能力开始形成,这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而是经济过热的结果<br /> ●产成品库存增长超过20%,GDP的高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库存的增长产生的,这不是真实的增长<br /> ●供给过剩将使总需求趋于下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br /> 那么,在这样一幅总体的图画后面,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什么问题?<br /> 首要的问题是,过去几年经济过热、过度投资所产生的过剩生产能力正在显现,当时宏观调控真正要防止的事情正在发生。宏观调控真正要防止什么?不是过热时的供不应求、运输紧张和电力紧张,而是经济过热之后的过冷———过剩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过慢、经济过冷。这种问题现在正在发生。<br /> 这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而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在人们兴高采烈、投资旺盛、各部门坚决不说自己投资不热的高增长时期,形成大量过度的投资,要一年、两年后才能显现为生长能力。以钢铁而言,目前的钢铁消费总量是三亿五千万吨,但已经形成了四亿七千万吨的能力,而且新增产能正在以每个月600万—800万吨的速度在增加生产。<br /> 类似的问题正在多数的生产资料部门发生,那些盲目、过热的投资,刚一形成生产能力,就停在那儿了。而且,个别消费品的生产,也出现了过剩的个案。汽车和纺织品的过剩就很明显。这两个行业的问题是相对独立的,源于自身行业周期。<br /> 汽车在2001、2002年两年出现了50%-60%的销售增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大小汽车生产厂家都争相参与。至于纺织的问题,是因为加入WTO后对出口过度乐观的预期,引发了大量生产能力的投资。它与全国的过热有关,但主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周期。这两个行业自身的周期在前两年就发生了,叠加上2003年开始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加之总需求的过热,这三个因素一起导致了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以及2005年开始的各个领域里的过度竞争。<br /> 过剩生产能力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其一,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现在不一定是真正的通货紧缩,但价格下降的趋势值得关注;其二,可能出现一些生产部门企业利润率的严重下降,亏损额大幅度扩大,这个现象正在产生;其三,存货大幅度增加,产成品库存增长已经超过20%(经济最热的2003年年初,经济增长10%,产成品库存增长只有5%)。产成品库存是计入年度GDP中的,也就是说现在GDP的高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库存的增长产生的,这不是真实的增长。这些可能的后果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通货紧缩的趋势。<br /> 总而言之,人们将在2006年将比较清楚地尝到经济过热的后果,这个后果在2005年已经开始出现了。过热发生后,一定会有某种市场矫正,一定会有后果产生。有人也许会说,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压缩需求,让经济继续热下去,不就不会有这种下滑了吗?但当初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泡沫就会更大,事后市场矫正的程度就更深!<br /> <br /> 2006:软着陆<br /> ●国内消费、外部市场、投资,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都存在<br /> ●宏观调控抑制了部分过度投资<br /> ●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维持投资总规模的正常增长<br /> 至于2006年以后的经济基本趋势,我个人比较乐观,尽管有了上面所说的通货紧缩的威胁,这次仍然是一次软着陆,也就是说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下降太多。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仍会在8.5%-9%之间。<br /> 为什么这次下滑可能不会太深呢?主要的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都存在:国内消费仍在稳定地高增长;欧美、日本等外部市场2006年会有较强的增长,中国的出口市场仍会稳步扩大;投资的一些主要部分仍然会增长——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基础设施、住房这些需求总的来说都相当旺盛,政府仍然有很高的热情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2006年各级地方政府换届,也会是一轮新的推动。所以基本面仍然很好。<br />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过去两年中央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抑制了部分过度投资,没有使投资过热走向极端。很大的过度投资,将导致很深的衰退,比较早的调控,就使得所形成的过剩产能较小,衰退就会比较小。目前所形成的的产能过剩,有可能在两三年的8%—9%的增长过程当中逐步被消化掉。<br /> 以上是两个因素,如果再加上第三个因素———中央政府能够及时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相信中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不会太低。这需要中央政府将宏观调控看成一个短期政策,根据总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时抉择加以调整,从过去的控制投资,到一定程度的维持投资正常的增长。最近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迹象,如货币供给已经开始增长,对一些投资项目的审批已经有松动等。<br /> <br />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误解 <br /> <br /> 误解一:增长主要倚靠出口?<br /> ●多数时间里,中国大量出口的同时也大量进口,贸易顺差并不大<br /> ●多数时间里,净出口在中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小的,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关系是反向的<br /> 当思考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时候,有一些误解需要清理。中国经济增长到底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既是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也是短期问题。一个普遍接受、但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增长太多靠出口,太少靠内需;太多靠投资,太少靠消费,于是现在说要扩大内需,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扩大消费,国内国外的媒体都在说只有消费上去了中国的增长才正常,才能不靠出口、不靠投资了。<br /> 是不是在倚靠出口?中国出口增长确实很快,但中国的净出口在多数时间里面是平衡的,贸易顺差在多数时间里是正常的。<br /> 2005年有点特殊,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使国内需求下降,使进口增幅大幅度下降,加上2004年世界范围内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导致中国过度进口,使2005年的进口增长慢,因此出现了千亿顺差。<br /> 但是多数时间里,净出口在中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小的,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和进出口的关系是反向的。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净出口下降,甚至出现逆差,1992、1993年时,经济高增长,中国的贸易净出口是负的,到了2003、2004年,同样,顺差是下降的。当经济增长低到7%、8%的时候,顺差是最大的,上一次记录最高的是1998年的430亿美元顺差,当时中国通货紧缩,是经济增长最低的年头。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的波动所决定的。中国经济的周期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不是外部因素。投资需求也是国内需求。<br /> 那么出口是不是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益,是不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动力?确实是。用出口可以换取大量需要的东西,可以创造大量就业。但问题在于中国不仅大量出口,中国同时也在大量进口,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亚洲生产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对美国有大量顺差,但对所有亚洲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都是逆差。中国的出口中,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一大批东西是在国外制造的,只是在中国加工,有的甚至是最后一道加工,然后贴上一枚“中国制造”的标签(有的研究表明,只有30%是中国制造,70%都是外国或外企制造)。<br /> 这样的标签,使人误以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就是出口。这实际上是亚洲和世界的经济关系在发生变化。中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平衡的,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非常重要。 <br /> <br /> 误解二:中国的消费增长太低?<br /> ●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它不会出现像投资那样的50%的剧增,从来没有发生像韩国那样的信用卡泡沫导致的高增长<br /> ●2003-2004年消费在GDP中的比率下降,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而是因为投资的增长过快<br /> ●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农民收入低,中国消费要增长不是要刺激农民消费,而是要保障农民挣钱<br /> ●中国多数的经济增长都集中到了20%高收入群体的手中,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对这部分人倒是应该“刺激消费”<br /> 另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经济增长是否主要倚靠靠投资?是不是消费就不增长了?<br /> 过去几年,经济波动确实源于投资的过热,由此导致一个说法,即现在所有人都在说的中国消费太低。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是,2003-2004年,GDP中投资比重上升到45%。这个数字反复在国际国内各种媒体上出现,引发各种解读,比如,消费增长的下降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出了问题。<br /> 这实际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它不会出现像投资那样的50%的剧增,从来没有发生像韩国那样的信用卡泡沫导致的高增长,也没有发生象投资那样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长。消费增长一直稳定在10%左右,现在是12%以上,即使是GDP中的消费(即消费品增加的部分),仍然是8%、9%左右,与GDP的增长基本持平。由于过去两年投资增长过快,使投资在GDP当中的比例扩大,把消费的比重挤小。<br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而是因为投资的增长过快,导致了比例关系的变化。这两个原因的政策含义完全不一样,要恢复比例,是抑制投资的增长,还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在投资增长过热的时候再去刺激消费,那会使经济更过热。正确的措施只是抑制投资的增长来恢复GDP当中比例的平衡。<br /> 还有,要看一看,中国的消费怎么能够增长?<br /> 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的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而美国达到人均接近40000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比?<br /> 在国内,人们现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还是因为农民没钱?原因显然是农民钱不够,是收入水平低而不是消费水平低。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这怎么解释?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当中拿出多少钱来消费,中国农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医疗还没有着落。因此中国消费的增长绝不可能靠刺激农民的消费!不要谈农民的消费问题,而是要谈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国家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是就业增长,是整体经济的增长,包括投资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可行的资助。<br /> 另一角度,目前看来,中国确实储蓄率很高,40%左右。这么高的储蓄率确实有其原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80%的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很高,但收入不高,多数的GDP的增长都被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特别是在收入差距越大的国家,收入水平高的群体,消费倾向越低。也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可能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因为提高80%低收入群体、提高高收入者的消费,都不是仅仅由宏观经济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br /> 当然了有许多具体的问题可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比如说加快社保体制的改革,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倾向。但这样的改革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需要很长时间。要消除收入差距,可能就更是一个长期问题,这是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长期目的,一时还没法扭转。现在怎么提高消费水平?不能靠补贴低收入者,用20%的收入去补贴80%的消费,这是不现实的,不可持续的。更何况补贴消费的政策历来都是不起作用的。日本前些年曾做过这样的事情,给老年人和年轻人发消费券,结果人们花了消费券,把现金存起来,储蓄率还是那么高。<br /> 所以说现在谈消费增长,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在给定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下,什么具体政策能使消费增长。<br /> 误解三:过度依赖投资?<br /> ●现在的投资中,超过20%是住房投资,近30%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投资),它们应该是住房消费、公共设施消费<br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总计约60%的投资增长,是可持续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长期需要的<br /> ●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其中也包括投资需求,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恐怕在近期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不会有大的改变<br /> 现在的投资中,超过20%是住房投资,这个部分还在增长———从1998年引入住房贷款后,这一项一直是直线上升,而这部分投资从本质上说是消费,长期耐用品消费。<br /> 再者,接近30%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大量的城市基础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就是说,中国目前阶段的投资当中大量的投资是公共消费品投资,全世界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费品的投资,现在私人消费大幅度增长,但是公共消费品缺乏,而公共消费品的提供,是将来家庭消费增长的基础。中国正在这个阶段上。<br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住房消费、公共设施消费,总计约60%的投资增长,是可持续的,不是不可持续的,是短期需要的,也是长期需要的。<br />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消费不重要,不是现在不需要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中国甚至应该特别鼓励高收入阶层多消费一点,因为只有他们现在挣了钱,存得多,不消费。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这种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投资的一定规模的增长,40%、50%的高增长不行,20%左右的增长还是需要的。<br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政策建议是什么?那就是:保持总需求各个部分的稳定增长,不是只强调消费的增长,出口、投资,都需要平衡稳定地增长。这样一个比较平衡的政策符合现阶段中国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GDP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其中的一部分要靠中国的投资需求,GDP的35-40%是资本形成,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恐怕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上的增长结构相比较,这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而直接把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国当前的结构相比,指责中国,是错的。<br /> <br /> 作者1月18日在上海演讲,本报记者舒眉、实习生吴晓鹏录音整理,2005年各项数据根据最新统计公报调整,经作者审核<br /> <br /> <br /> <br />
作者:
williuml
时间:
15.2.2006 17:13
这篇经济评论采取了比较中立的政治态度,分析的真不错。
作者:
chinarenn
时间:
7.3.2006 10:34
中国经济还属于最低级的浪费型经济
作者:
papas
时间:
22.3.2006 12: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