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美学心得(第一百九十七集) 罗国正 [打印本页]

作者: ky_48aec    时间: 8.9.2019 22:26
标题: 美学心得(第一百九十七集) 罗国正
美学心得(第一百九十七集)
罗国正
20192月)
2861、马斯洛提出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表述,即“自渡”;而优秀的公益人物,他们不单是“自渡”,而是达到“自渡和渡人”。从美学的角度对人格进行审美,当然,能自渡并渡人比只自渡的境界要高、光环要大、更多彩。
2862、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从事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应用。其中有一条就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家都认为道理是这样,但在现实的运用,不少是流于形式,应用于表演,难以很好地将实质性的内容得到有效地、充分地贯彻。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众利益”的概念只有百年,而公益事业大张其鼓、名正言顺,用当代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展开活动就更短时间,但发展的势头迅猛,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了发展,在中国也到处受到广泛的好评,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我经过最近两年参与了公益事业的实践、体验、学习和思考,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公益事业的有机结合,会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里面有太多美学层面的闪光点,下面将我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公益事业从理念到实践都首先强调正能量、加分的价值观、原则、审美标准(这个观点是资深的全国公益之星李建辉博士反复强调的,我是非常赞同)。用此来评判传统文化,就较方便地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糟粕,有用与无用,有效与无效,急用或缓用,细与粗等等分辨出来。以便于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公益事业上、应用于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文化与公益事业的结合实践,存在寻找结合部和操作抓手问题。先要从理念上有效结合。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义、孝、慈、礼等等,在中国公益事业的理念里,承认传统文化这些理念,并适当作出了符合当代社会实际的一些修改和发展,将这些理念确定为正能量,在现实中显现,可以加分。然后,在技术层面上结合。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健身方法等,可以作为公益事业开展的项目、内容。所以,具体操作的抓手是非常之多。以正能量、加分为指导工作的原则,各种各样的人才,可以根据自己掌握传统文化的实际,在公益事业上有所发挥、发展。
三、传统文化与公益事业结合得比较完美、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并能产生长时间广泛影响的典型例子是:当代很多幼儿园的园训,小学、中学、大学的校训,我对这方面的内容阅读了很多,将不少的园训、校训用毛笔字认真抄写过,部分已结集出版。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园训、校训的神髓大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不少园训、校训直接就用古人的经典句子。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完美,充满正能量,给社会加分。有的园、校还请了充满正能量、善书的名家、人物将园训、校训书写出来,这就是充满正能量的艺术品,不断地给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家长、员工等作为格言、警句、原则、目标等崇高的理念。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国画、太极拳成了广大群众锻炼身体的活动等等。只要留心关注,到处都可以见到传统文化与公益事业的很好结合。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公益事业的活动中。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公益事业能够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内涵地发展,需要更多、更好地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公益事业的完美结合,是将整个社会提升更高美学境界的重大力量。
2863、美感当然是伟大的奥秘之一,尤其是一个可以给你多方面、综合美感的对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没有深厚美学功底的人,根本无从全方位、细致地感受得到。有的人甚至相反方向去感受,认为是丑。所以,努力提升人生的美学境界非常重要。
2864、优雅,是一种带有文化品味的理性美感。常常又给人一种文弱的感觉。当优雅赋予强大的神圣力量时,这种优雅就不显得文弱,而是代表着一种强大的渗透力,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与和谐。
2865、美感的内与外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866、有条件的人,很多都具有追求生活优美的倾向。
2867、温克尔曼认为,模仿者永远低于他们的模仿对象。他这观点,在绝大多数的场合是正确的。
2868、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身的功能和目的。从事这方面的艺术家,必须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功能和目的的同时,还应注意这种艺术的原生态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思想到行动、到创作活动体现出这种艺术的神髓。每种艺术从原生态发 展到今天的艺术形态,这过程,有哪些返祖现象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返祖现象呢?哪些属于异化了的现象?哪些是正常的进化、提升的现象?确实须要艺术家们从美学、从艺术理论的高度去好好思考、研究、梳理、归纳、总结,站在美学境界和理性的高度去深刻认知并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的战略储备,以便有机会更好地应用于艺术创作、理论创作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保护好艺术自身的功能,首先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的责任。这是从根本上、保护艺术的纯洁性。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更高质量地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的世世代代服务。
2869、当人们还不明白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艺术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时,你只能说,我本人比较喜欢哪一种,而不应该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这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应有的态度。否则,就会漏洞百出,明白吗?其实,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要你随便加上一点的评论,随时都会出现荒谬,甚至留下大笑柄。当今存在的问题是,不少专业人士,他们为了利益,说了很多大话、假话,这就涉及到专业人士的职业操守问题。混乱因利而起。
2870、卡斯特尔韦特罗认为:通过大量费力的劳作,来将困难克服,有助于美感的加强。他说的“美感的加强”,其中应包含对审美者来说是“陌生化”的加强。其实,这话只能对有高品味、掌握纯熟技法的艺术家,有了理想的主题理念和创作构思的情况下,实现了创作才有效。如果没有品味、技法不纯熟的人,这样来创作,也会出劣品,甚至是废品。对于不少大艺术家来说,很多时会认为,用这种办法,会导致作品不够简洁、纯静,过于啰嗦,搞得不好会出现画蛇添足的情况。或者是“匠气太重”。中国艺术有句名言:“惜墨如金”。这一点,可能是卡斯特尔韦特罗还未真切领悟。至于卡斯特尔韦特罗这观点对美学有没有贡献呢?如果从以上讲到的第一种情况来看,他是有贡献的。他这观点也影响了他以后的不少美学家。所以,在此特别说说。
2871、本来对经典诠释的真正目的是让读者能清楚、明白了解经典、历史等等的含义,尤其对那些隐喻、意指、晦涩难懂的字句、章段深入浅出地明确解释透,像大风和阳光那样地驱散云雾,让人们一目了然。可惜的是历代能诠释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对经典、对历史的诠释用作为自己的现实服务,不按原义来解释,甚至极尽所能地有意歪曲原义,这就不能说是用心纯正了。当然,也有些是因为诠释者的水平不高,本身还未吃透原义,自以为是地作出解释。也存在这样的的问题,不少经典、历史著作的表达也有错漏,有的后来者明知其错漏,因为其威望太高,或迫于现实的压力,不敢提出任何批评意见,死马也说成活龙。常见甚者,由于这些经典、这些历史,是自己的父辈、祖辈、或自己的学派、宗派、集团搞出来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拼命去吹捧。这样,就不是研究学问、探讨真相的问题了,而是成了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就是真理,就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做法,古今中外一直都非常流行。这是很容易误人子弟的。本来,人人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人间就能更多地见到真、善、美啦!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