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修昔底德挖的坑,习奥说好都不跳 习主席访美系列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KaiyuanEditor
时间:
27.9.2015 06:11
标题:
修昔底德挖的坑,习奥说好都不跳 习主席访美系列解读
本帖最后由 KaiyuanEditor 于 27.9.2015 06:13 编辑
上一次是习大大的主场,两人“瀛台夜话”。彼时情境,拿岛叔们的好朋友杜小杜女侠的话说,那是“皓月当空,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连“奥先生”也禁不住要“触景生情”。
这一次是奥先生的主场,两人“白宫漫步”,一路谈笑风生从白宫穿过宾夕法尼亚大道,也是“月朗风清”,“夜色下的布莱尔国宾馆优雅静谧”。不得不说,奥先生的这个安排,也是颇用心思的。
“私聊”的好处
严格来说,“瀛台夜话”也好,“白宫漫步”也好,都并不是两国元首之间那种最正式的会谈,更多地是朋友来了,以私人名义进行的小范围宴请。特点就是氛围轻松愉快,领带也不用打,大家都可以比正儿八经会谈放得开些。更重要的是,有些在正式外交场合不太适合探讨的话题,在这样的场合,反而可以在不经意间进行一些切磋,起到加深理解的更好效果。
比如上次“瀛台夜话”,习总给奥巴马讲瀛台的历史,讲清朝的康熙大帝曾经在瀛台制定大政方略,又讲到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也被关在这里。奥先生马上就明白了,回应得很有共鸣:“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这就是私聊的好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深战略互信、减少战略误判,但是要相互信任的前提还是要加深了解。光是中国了解美国显然不够,也得让美国人多了解中国。美国光从外交这个层面了解中国还不够,还得从历史、从治国理政层面了解中国。这才可能真正有所“同情”,加深理解。(严肃地注一下,这个“同情”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真正理解)
“历史”的机锋
朋友之间的聊天,可以聊什么?文人雅士,当然聊诗词歌赋。人家的饭局都不叫饭局,叫“雅集”。武林高手,当然是拳脚棍棒,他们也不管饭局叫饭局,叫“论剑”。
但两个政治家碰到一起,能聊什么?当然是国际国内两个气候、双边多边几种关系以及当前我们可以合作干点什么(还有管控分歧不能干的什么)。
当然,这都是很严肃很正式的话题。在私聊的场合,一定会涉及,但不会是全部。那么问题来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聊什么呢?答案之一,是“历史”。
中国最高超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历史。在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和古装剧爱好者心目中,最优秀的中国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三面镜子,除了铜镜子、魏征为代表的人镜子,最紧要的还有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岛叔近日重读《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就极善于用历史故事说服人打动人,而且点到即止,机锋暗藏。
习总和奥巴马的几次“私聊”,显然也经常涉及历史话题。除了瀛台讲史,这次他俩也聊到了“修昔底德陷阱”。奥巴马表示,不认同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必将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很显然,这也是对习总的一次带有共鸣式的回应。几天前,习总在西雅图的欢迎晚宴上说,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看起来像是一个“历史规律”,其实又不然。谈这个话题,双方并不用具体展开古希腊当年的伯罗奔尼撒战史,但所指为何,却又相当明确。所谓“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调的背后,都是这个坑。
“误判”的可能
岛叔前面已经说过,互信的关键在于加深了解。但是,两个国家、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也常常不一定是完全对称的。此方对彼方了解多些,彼方对此方了解少些,也很正常,关键在于加强学习,迎头赶上。
习总对美国的了解,非常充分。且不说他在西雅图演讲中提到的那一长串名字,就是——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这句话,相信美国人也会非常熟悉其逻辑,这不就是所谓的“墨菲定理”么——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这种“误判”,在过去出现过很多次。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从朝鲜战争开始就经常性出现,美国人那时候不顾中国三番五次的警告,甚至不相信中国会真正出兵抗美援朝,终于吃了大亏。而基辛格在描述中国出兵印度时说:“这次冲突重演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经历:敌方低估了中国的力量,无人质疑情报是否准确,又大大错误地估计了中国对其安全环境的看法以及中国对军事威胁的反应”;而在中国70年代末的战争中,基辛格则评价说,按照西方的风格,当自己处于威胁、实力又不济的时候,西方国家大多会寻求外交、条约的方式,中国那种寻求战略主动和威慑的风格,着实让西方措手不及。
这种“行事风格”的不同确实可能带来不适应的“新奇”,就像基辛格当初被中国领导人私人化的外交风格、含义丰富模糊的双关语、哲学式的思辨与儒雅风流的气度折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基辛格总结说,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从未长期平等地与一个国家相处过,因为从未遇到类似级别的国家。同时,它又深谙孙子兵法,在与“夷狄”的相处中造就了平衡与制约的高超外交技巧,这些都是为西方所陌生的。
直到现在,美国在中国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上,依然是误判连连,没搞清楚中国人到底怎么想的。正如如郑永年所说,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其实一路都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美国数次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或“潜在敌人”,但中国基本上都是打“太极拳”,避开与美国正面冲突,甚至仍然把美国视为是朋友。
毕竟,时代已经变化,冷战已经过去,国际交往,就和这个时代一样,走向透明、全球化、公正、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如习**所言,无论多么有市场,冷战思维都应该成为过去时了。
“月亮”的角色
奥巴马对中国有多少了解,岛上的钻风们在办公室吃盒饭的时候,探讨过这个问题,没有很明确的结论。不过,他如果订阅了本公号的话,岛叔们愿意为他提供几个中国故事。
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月亮是个相当棒的题材。要知道,中国的月亮虽然和美国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在中国历代文人笔下,月亮可是个了不得标志性建筑物,见证了无数爱情(比如各种各样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见证了无数宏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岛叔讲两个。一个故事是公元200年的后几年,一代枭雄曹操先生,鏖兵赤壁,横槊赋诗,要表达自己一统天下,实现王图霸业的远大理想。当时也是一轮明月当空照啊,他独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结果没两天,赤壁之战中被实力远逊于他的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最终结果,以霸主之姿,被人劈了几巴掌之后,还是要接受天下三分的均势局面。月亮见证了曹操的失败。
另一个故事发生得更早。大概在公元前200年的前几年。也是在朗朗月光下,一个男人骑马追上另一个男人,两人执手长谈,尽管性格不同、出身不同、才能特点不同、江湖地位也不同,但仍然就天下大势等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最后两人一起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共同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开创了很长时间的天下太平。这两个人,一个叫韩信,一个叫萧何。月亮见证了这两个男人之间为共同目标而合作奋斗的历史。
当然,如果来不及习得中国古文,奥先生也可以来段本土的《月亮河》:“月光河,比一哩更宽/总有一天,我会遇见优雅的你/织梦者你总是让人心碎/不论你去向何方/我将追随你而去/两个漂浮者/想看看这个世界/有如此广阔的世界让我们欣赏”。
文 东郭栽树
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1443191400337147.jpg
(53.4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7.9.2015 06:09 上传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