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田市的芯子,其特点:高悬、干净、奇巧,引人入胜。不仅结构奇特,层次分明,而且扮相俊美,韵味饶人。古朴、典雅、精巧、最高四层,低的两层,过去是人抬,现今是车载。规模最多有造型不同,内容各异的十多台,少则出演也有五台之多。芯子出来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走村串巷,观众簇拥观赏,热闹非凡。虽人人都知内有“机关”,但多数人难以识破看穿,耐人寻味。五十年代,田市芯子曾进省城为西安市广大市民公演,使身居闹市的广大群众不多见的民间芯子亲自饱了眼福,博得群众喝彩叫好。田市芯子不仅为当地群众欢度节日助兴表演,改革开放后,还多次进县城沿街表演,郊区的群众蜂拥进城和市民一起围观享乐,使几十万民众从中得到了精神陶冶。
八仙鼓
八仙鼓,是民间一种鼓舞形式。流传于田市、辛市、下吉一带。每逢节日、庆典、丰收时,这种鼓舞便在各地敲打舞动起来。有时几个村还竞相开展比赛。表演者均依民间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分别扮演八仙,配以大锣大铙,把鼓系在胸前,手推短粗木锤,你敲我打。表演者踢、跳、转、变换各种舞姿。气势磅礴,威武无比。敲打到高潮时,发出震耳的轰鸣,似滚滚的波涛,象阵阵的雷鸣,那刚健、粗犷的击打动作和舞蹈造型,以及表演者激越豪放的情绪,表现出秦人那种纯朴、憨厚的性格和倔强、开朗的气质,真是声情并茂,气浑力厚,激发着人们向上精神和无比愉快欢乐的情趣。
渭南八仙鼓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给人们节日带来喜悦。一九八四年参加渭南地区民间艺术调演,被搬上舞台,博得好评,荣获奖励。省电视台还录了像,向全省人们播放。 血故事 南师乡黄家村的“血故事”,约有五百年历史了,驰名境内外。内容多以戏曲中带有血的情节编排的各种故事,象《铡美案》、《罗通扫北》、《八件衣》、《斩韩信》、《杀惜》等。原是人抬,现实四轮车拉。每到中心路段或稠人广众处,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分段表演。刹时血花四溅,欢声雷动,人声鼎沸,气氛异常热烈。表演者干净利落娴熟的演技可与魔术大师相媲美,不露破绽。据村“血故事协会”人员讲,为了满足现代观众欣赏需求,请有关科研人员参与,拟把“音、响、电”先进科技引进,提高观赏性,增强艺术效果,使这一民间历史艺术之花,绽放出新的内容,冲出全国,走向世界。渭南市电视台曾来访进行宣传报道。 高跷 渭南的高跷有三种形式,分为高、中、底。一般的柳木腿是五尺,最高的有八尺,低的一尺。大王乡的高跷就是八尺高,孝义乡的是一尺(亦称小跷)。内容多是古装和现代戏,表演者身着戏装,配合着锣鼓点节拍,边踩边舞,并在行进中变换着各种队型,别具一番风彩。 渭南高跷一般有“武跷”和“文跷”两大跷。武跷腿低,表演比较灵活,便于起舞和跳跃,象龙背乡高跷的劈叉,城南保丰村高跷的扑蝶,在方圆表演的都很精彩,令观众刮目相看。文跷表演主要是“踩”和“走”,人数多,跷腿高,场面大,前后左右变化不定,绕着花子,轻巧灵便,潇洒自如,气势恢宏。